“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中脍炙人口的优美名篇描写的正是鹤壁市淇滨区桑园村。
村头淇水蜿蜒流过,村内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古朴雅致的农家小院让游客流连忘返……桑园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成为淇滨区乃至豫北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
不仅是桑园村,淇滨区聚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强化“人钱督”保障,聚焦重点区域,健全工作机制,全域综合治理,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5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21个、“五美庭院”1200余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强化“人钱督”保障 压实工作责任
强化“人”的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淇滨区在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三级书记”一起抓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区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班,专班下设办公室,并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集中办公。发动党员干部职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联系单位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和支持整治工作。全面实施清单制、积分制,提高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确保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顺利开展。
强化“钱”的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充分结合投资约2250万元的9个美丽乡村建设、投资约1.7亿元的18个乡村振兴(PPP)项目村建设、投资约1200万元的5个村6个园区数字乡村建设,既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和新基建短板,又壮大了农村产业,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资金保障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采取“区财政投资一部分、镇(街道)村(社区)筹措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群众集资一部分”的筹资模式,今年以来,通过整合各级财政资金19612.96万元,增加乡镇(街道)村(社区)投入。
强化“督”的保障,严格督导考评。实行周督导、月通报、季观摩制度,适时采取乡镇(街道)推磨互查、集中督查、问题整改“回头看”的方式,对整治成效明显的乡镇(街道)、村进行通报表扬,区财政拿出1100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进行奖补;对进展较慢、效果不明显的通报批评,对组织不力、脏乱差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
聚焦重点区域 分类分策实施
淇滨区聚焦城中村,对标城市社区、提升整治标准。聚焦城市近郊村,立足城乡融合,重点推进基础环境治理,强化配套设施升级。聚焦西部山区村,立足优势、彰显特色,多层次、多维度整治提升。聚焦镇区所在地、中心村,围绕城镇化建设,改善风貌、形成示范,实现城乡一体、闭环长效管理。
目前,4个城中村已全部达到城市社区环境标准;沿淇河休闲旅游和龙岗生态农业等2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已基本形成,辐射带动周边45个行政村改造提升;全区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乡清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健全工作机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各家各户门前都有两个垃圾桶,蓝色的上面标注着“干垃圾”,绿色的则写着“湿垃圾”。
岗坡村投资29万元和一家公司达成了协议,分类处理垃圾。目前村里的干垃圾打包后运至附近的垃圾中转站处理,而湿垃圾则由“百川环境”打包统一收集,处理完之后就成了化肥再返给村里。
淇滨区坚持“269”工作体系,根据《淇滨区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淇滨区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实施方案》要求,按照“六化九改”74条标准,突出抓好整治工作。坚持“1+N”聚合机制,“1”即坚持党建引领“生态宜居星”创建,“N”即整合美丽乡村、乡村振兴PPP项目示范村、乡村绿化、四化供水、交通提标等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环境。实行“1182”工作机制。即召开“1”次会议,签订“1”个协议,明确“8”项责任,制定“2”项保障措施,最终实现降成本、提质量,人人动手、户户行动的乡风文明、社会治理新气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下一步,淇滨区在持续落实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治理理念,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成效,在抓好示范创建的同时,重点对基础条件较薄弱的镇、村开展全面攻坚,确保全域提升,让农村增“颜值”、升“品质”,为全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奠定坚实基础,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贡献淇滨力量。
(鹤壁市淇滨区农业农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