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郏县:改革创新 拓宽广阔天地

2023-11-27 14:07 | 人民网
分享到: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潮涌45年,郏县这片宜居宜业的大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与活力。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处处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

初冬的郏县,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生机盎然。

改革开放,潮涌45年,郏县这片宜居宜业的大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与活力。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处处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

项目建设持续蓄势赋能

初冬时节,郏县各项目建设现场热潮涌动。走进郏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触目所及皆是建设者们抢工期、赶进度、忙生产的场景。

2023年,郏县在项目建设上持续发力,纳入省“三个一批”项目26个,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分别为100%、75%、100%;34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0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12.52%,居六县市前列。今年1至10月份,新开工项目115个,总投资197亿元。在10月13日召开的平顶山市“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和返乡创业项目观摩点评会召开,郏县再一次取得六县市第一、重大项目综合评价第一的优异成绩。随着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该县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不断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今年郏县开工建设了绿色食品产业园、高低压电气专业园二期等重点项目88个。11月18日,笔者在郏县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工地看到,多台塔吊在吊装建筑材料、运输车辆来回穿梭、百余名工人有条不紊作业……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占地约18公顷,部分厂房已经封顶进入装修阶段,施工人员抢抓黄金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保障施工人员、建筑材料、大型机械等要素投入,加快施工进度。项目建成运营后,园区可入驻20余家食品加工企业,预计整个产业园年产值70亿元,实现税收1.8亿元。

郏县始终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聚焦项目转。大力培育和扶持链主企业,把专业做强、特色做优、产品做精,让企业坚定信心、让产业高效集聚、让行业地位不断提升。郏县依托天晟电气,围绕电气研发、三大核心(铁芯、电磁线、电气元件制造)产品生产,建设高低压电器专业园,通过以商招商招引企业11家,打响了“中原电气城”品牌。占地238亩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投用,已入驻晶港科技、巨福工贸、恒一锂电等企业5家。

改革开放以来,郏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优服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郏县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技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强做大主导产业。打造一流产业园区,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呈现出投资拉动持续增强、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的局面。目前六大工业专业园区已入驻企业78家,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医用制品、新能源、高低压电气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

该县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三大行动,实现创新主体量质齐升。全县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6家,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发展动能加快积蓄。202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

乡村振兴绘就壮美画卷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产量495公斤/亩,大豆160公斤/亩。作为平顶山市20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综合示范点,郏县润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再次交出丰收答卷。

今年50岁的王利峰是郏县薛店镇狮子口村人,也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近年来,他种植的3000多亩农作物屡屡高产丰收,离不开郏县高标准农田建设。

郏县是平顶山粮食主产区之一,该县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3年,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3万亩,夯实粮食丰收基础,真正实现了粮食的高产稳产,粮食总产常年保持在36万吨以上。

特色产业筑就“强农梦”。近年来,郏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牛养殖、烟叶种植、绿色果蔬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润牧业公司养殖园区里,1000多头打着耳标的郏县红牛个个膘肥体壮,毛色红亮,精神头儿十足。

郏县红牛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入围全国首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红牛产业,郏县建成国家级郏县红牛保种场和国家级郏县红牛育种示范实验基地,2021年,郏县成功入选全省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郏县红牛)发展共建试点县。2022年4月,郏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养牛大县培育县,今年郏县红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省级认定。最近,郏县红牛荣获2023品牌农业神农论坛“乡村振兴—品牌引领”典型实践神农奖。

目前,全县已建成200头以上规模红牛养殖场98家,散养户1300余户,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全县以郏县红牛为主的牛存栏近10万头,总产值达80亿元,人员1万余人,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初冬时节,堂街镇王楼村300多座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着,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温室大棚里生机盎然,一株株蔬菜叶片墨绿、清甜气味弥漫……这里每天供平顶山市区新鲜时令有机蔬菜就达10多吨。郏县薛店镇蔬菜基地种植的万亩胡萝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打响了“生态牌”。不但销往郑州、石家庄、北京等大中城市,还出口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端上“国际餐桌”。该县发展“果蔬菌”10万亩,2022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6.27万吨,特色果蔬及食用菌种植年产值20亿元。

郏县烟叶是该县传统产业,“山儿西烟”是目前全省唯一烟草行业区域品牌,被列入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名录。今年郏县烟叶面积近10.3万亩,烟叶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全年烟叶生产实现总产值超5.3亿元,实现烟叶税收7168万元。

改革开放45年来,郏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郏县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交出合格答卷,全县8866户27647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郏县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放眼当下郏县乡村,呈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新气象。

社会事业增进民生福祉

晨曦下的郏县县城,鳞次栉比的楼房,衬着蓝天白云,笔直的道路宽阔整洁,两边绿树成行。汝河湿地公园、青龙湖,碧波荡漾,呈现出别样的风景。华灯初上,县城里的人民广场、体育公园,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很多市民晚上出来“打卡”发朋友圈,享受城市夜生活的多彩和美好。在乡村,群众晚上聚集在文化广场,伴随着音乐的节拍,跳起欢快的广场舞,体会农村生活的舒适与惬意。

住房更舒适,交通更便捷。郏县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23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不足10平方公里增加到22.02平方公里,县城建有12处公园、14处游园,人均拥有城市绿地面积从1.20平方米增加到10.57平方米,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郑栾高速贯穿县境、郑渝高铁在郏县建站,全新的交通大格局为广大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生态更优美,生活更宜居。“今年十一长假,我们李渡口村迎来了约3万名游客,卖土特产的、卖小吃的、卖饸饹面的生意都非常好,沉寂了上百年的古村落焕发了新活力。”11月16日,冢头镇李渡口村党支部书记李付营说。郏县扎实推进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姚庄回族乡被评为全省首批美丽小镇,广阔天地乡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镇。李渡口村、王英沟村被授予全国十大最美乡村。该县获批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河南省美丽乡村重点县试点县,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荣获“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新时代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病有所医,群众感受最深切。今年6月18日凌晨,薛店镇吴村村民吴某突发心肌梗死,村医吴永法通过郏县心电一张网平台,把患者心电图谱上传到郏县医疗健康集团人民医院院区心电诊断中心。该中心指导村医实施现场急救措施,同时,派出急救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介入手术抢救,患者转危为安。这是郏县推进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筑牢基层“健康屏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郏县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和健康生活的新需求,医共体改革荣获“中国县域医共体建设示范奖”,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医疗进入“互联网+医疗健康”时代,郏县人人享有医保,彻底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学有所教,教育事业全面进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郏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8所(幼儿园113所、小学185所、初中23所、高中5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老有所养,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郏县建成县级特困供养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2家,建起了132所农村幸福院,健全城乡养老服务网络。

郏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各项社会事业投入。郏县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郏县将以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向着建设现代化美好郏县的宏伟目标团结奋斗,在新的征程上交出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优秀答卷。”平顶山市委常委、郏县县委书记王景育表示。

文章关键词:
郏县
分享:
国搜推广

联系邮箱 : hezuo@chinaso.com

联系电话 :(+86 10)88055782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