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豫东平原之下,究竟埋藏着多少人类生存的遗迹?浩瀚典籍所记载的殷商之源,究竟‘源’自何方?从现代考古学诞生的一百年间,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一次又一次将探寻的目光锁定了一个古老的地方——河南商丘。”
最近一段时间,商丘博物馆殷商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展成了商丘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很多人静静地站在展厅中观看这部由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四“探”商之源》。
这部11分钟长的纪录片,通过专家访谈的形式,深入解读现代考古学诞生的一百年间,多代考古人倾情发力,在商丘大地上的四次大规模考古调查和深入发掘探索的故事,只为揭秘那深埋地下几千年的远古文明,这是考古人的工匠精神,更是考古人的家国情怀。
第一次考古调查:揭开了豫东考古的序幕
商丘是历史上的黄泛区,深厚的黄河淤积把很多历史遗迹深埋地下,但却阻挡不住历代考古人在商丘探寻殷商文明的脚步,第一次考古调查始于20世纪30年代。
1936年,河南古迹研究会李景聃等一行三人为寻找殷商文化之源来到豫东,在商丘一带展开调查,揭开了豫东考古的序幕。除调查芒砀山梁孝王墓外,他们从永城沿浍河至商丘沿途展开工作,发现了三处秦汉前的文化遗址——商丘的青岗寺,永城的造律台、曹桥。特别是造律台遗址龙山文化堆积深厚,出土遗物极为丰富。因为这个类型的文化遗存是首次发现,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后来考古学界把分布在豫东、鲁西南、苏北、皖北同类型文化命名为“造律台类型”。
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考古商丘》作者王良田说:“李景聃先生等人的调查和试掘,出土了鸟首形足鼎、鬲式甗、三足鬶等富有龙山文化典型特征的陶器,证实了豫东地区有着丰富龙山文化遗存的事实。这是商丘的第一次考古调查,也是全国开展殷商探源的开始。”然而,因当时的国内国际战争局势,商丘考古此后搁置了数十年。
第二次考古调查:唤醒商丘考古沉睡记忆
数十年沧海桑田,数十年换了人间。商丘启动第二次考古调查时,已经是新中国成立20多年后了。
1976年至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二队,为了解豫东原始社会末期和商代早期文化的有关问题,会同河南省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三次在商丘地区各县调查古代文化遗址。调查结果表明,古代文化遗址相当丰富,三次调查发现龙山文化遗址17处、殷商遗址15处,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发掘了柘城县孟庄、商丘县坞墙及睢县周龙岗遗址。可以说,商丘考古在沉寂了40年后再次苏醒。
然而,彼时刚刚苏醒的商丘考古,在殷商探源领域就遇到了一股来自考古界的学术“寒流”。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邹衡先生立足郑亳说的物质文化事实,认为商族起源于豫北、冀南,这一立说很快超越了仅有文献支撑的商族起源豫东说,成为业界的主流认知。但考古是为了解惑,这一学说很显然与众多文献中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的记载大相径庭,所以也被更多学者质疑。
第三次考古调查:“豫东计划”影响深远
美籍华人、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先生根据古籍和近代学者的考证,认为“先商”文明即是汤建立商朝以前的商文明,甲骨文所称的“大邑商”应在商丘。基于此,20世纪90年代,张光直先生多方奔走,促成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成立“中美联合考古队”,合作开展“中国商丘地区早商文明探索”项目,又称“豫东计划”,在商丘进行了为期10年的科研工作,这是商丘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十年野外工作,十年资料整理,20年时间建立起商丘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墟类型文化—东周时代文化—汉代文化”。
“豫东计划”影响深远。学术界无不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和难度最大的中外田野考古学合作项目”非它莫属。这次发掘最大的考古成果之一,就是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宋国故城遗址。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发掘。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唐际根说:“我们在探源工程的时候,假定这个区块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不解决,那么我们做文明探源其实就缺了一个重大地区区域的内容,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完美地解读中国文明的形成,所以这就是说商丘对于中国特别的重要,对于中国的历史尤其重要。”
唐际根说:“当我看到商丘地层剖面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一个冰冷的剖面,是一个历代的商丘人,包括早年的商丘人,我们说仰韶的、龙山的、岳石的、两周的,包括汉代的商丘人,我们的先民都生活在这个比较稳定的、比较好的环境里,但是北宋以后特别是南宋以后,宋明之间大量的水患,导致了今天商丘地貌的巨大改变,这个时候的商丘人生活在一个剧烈的环境变迁之中,肯定经历了很多苦难,也经历了很多与洪水的斗争,这就是我们考古学这个学科的意义。当这个学科面对这些遗迹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的纵深,看到的是古代人一直走、一路走过来在这地方生存,而形成了今天的历史。”
第四次考古调查:商丘考古迎来春天
2019年以来,商丘市委、市政府以大刀阔斧的魄力支持文物考古事业,商丘考古迈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2020年10月31日,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挂牌成立,“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商丘工作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工作站”和商丘市殷商文化之源研究中心同日揭牌,同时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殷商文化之源高峰论坛”。“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等20多名全国考古界专家、学者莅商参会,对商丘考古发表了真知灼见。
2021年5月20日,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重新启动。这是继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地区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之后,再次正式开展的豫东大型考古勘探发掘项目。
“寻商探宋,使命未已。重新启动两年多来,宋国故城的考古发掘,一次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解剖城墙中发现的纴木洞、永定柱、榫卯槽以及城墙内侧大量的桑树枝、柏树枝的堆积,展示了古代高超的筑城技术;城内古地面发掘出的战争礌石、东周古井、东周铸铜遗存以及城墙上唐代墓葬群的发现,对于确定商丘多城叠压的‘城摞城’现象以及殷商探源的进一步开展都具有重要实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岳洪彬如是说。
寻找文明之根,探索殷商之源。2023年8月10日—12日,殷商探源与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商丘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学会等全国50余家考古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多名专家学者莅临商丘,就殷商之源探索、豫东考古和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通过几代考古人的艰苦努力,数量可观的商文化遗存陆续展现,基本建立起豫东商丘不断代的考古文化序列,并不断有新的发现在填补着商文化考古的空缺,印证着这片土地对商文化起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