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宁:以扬琴为桥 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

2023-03-02 10:11 | 中国网
分享到:

核心提示: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首位访问学者,国内表演艺术界首位“亚洲学者”和中美“福布赖特学者”,刘月宁先后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研修,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开阔的国际视野、敢为人先的性格让刘月宁成为顶级扬琴演奏家的同时,也成为优秀的艺术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与跨文化交流传播使者。

近日,“九三学社艺术团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揭牌暨九三学社首届“对话:科学与艺术”论坛、九三学社艺术团&江西于都联袂主题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在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举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七、八届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亚洲扬琴协会创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中东欧分会会长、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艺术团常务副团长刘月宁,带领当地音乐家共同奏响《映山红》这首致敬先烈的经典曲。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首位访问学者,国内表演艺术界首位“亚洲学者”和中美“福布赖特学者”,刘月宁先后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研修,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开阔的国际视野、敢为人先的性格让刘月宁成为顶级扬琴演奏家的同时,也成为优秀的艺术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与跨文化交流传播使者。

少年成名 见证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9岁起,刘月宁先后跟随张五十先生、桂习礼教授学习扬琴。1977年,12岁的她凭借一曲《映山红》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成为国家改革招生制度后考入附中的第一批少年音乐人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曾专门拍摄影片《春蕾》,记录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新同学学习和汇报演出的情况,刘月宁的扬琴独奏《映山红》随着这部纪录片的播放在100多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响起;英国广播公司(BBC)所拍关于中国音乐天才少年的纪录片《变迁中的中国》,将她演奏的《月夜清水江》作为片头曲。

1978年的春节,刘月宁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参加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社会各界的春节联欢会。

“人民大会堂的舞台真宽大,巨大的红五角星在头顶,走到舞台中心觉得特别远。那一晚我的独奏格外清澈好听,40年了依然历历在目。因为春节联欢会,我这个从未登上过舞台的小姑娘一举成名,得到了很多赞誉和鼓励,也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方向。”那一年的春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画报》等主流媒体对“中央音乐学院考生汇报演出”活动进行了报道,报告文学《用最美妙的琴声》和《蓓蕾》发表在《儿童文学》和《人民文学》,影响和激励了一大批琴童,刘月宁成为了一名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的“小使者”。

1983年,刘月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师从项祖华教授,连续4年当选“全优三好生”,期间,她还辅修了第二专业古琴。198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此后,她在教学、演奏和科研领域不断跃进。2004年,38岁的刘月宁晋升为教授,成为最年轻的扬琴专业教授。2008年,她和全国最后5名候选人入选“亚洲学者”项目,在印度德里大学音乐系,她以印度扬琴以及印度古典音乐为课题展开研究。2009年5月4日,在加尔各答,刘月宁举行了中印扬琴第一次对话音乐会,成为第一个开启中印音乐对话大门的中国民乐演奏家。

刘月宁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艺术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学术成果丰硕

三十多年来,刘月宁在教学中,坚持把立德树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扬琴主科教学培养全过程,并融入世界多民族扬琴艺术研究,指导学生们开展多维度舞台实践和科研活动,拓展提升专业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她的多名学生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并在文华奖、新加坡华乐大赛等国内外音乐比赛中获得佳绩。由刘月宁在中央音乐学院组建教学团队开设的《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共同课,为国家培养了百余名“复合型”专业艺术人才。2008年,刘月宁创建中国第一个以重奏形式演绎世界经典作品的“茉莉花”扬琴重奏团。从2009年开始,她担任光明天使艺术团艺术总监,帮助有视障的青年艺术家实现音乐梦想。2018年,她在中国宋庆龄青少中心成为首位“名师领衔”专家,致力于青少年、儿童的艺术美育教育。

迄今,刘月宁已出版教材10余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传统器乐”专题、《中国音乐轻松学》中英双语系列书谱视频、《扬琴创编新作品集》主编等。主持的科研课题包括:中央音乐学院《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音乐品牌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实践路径研究》,国家艺术基金《长城组曲-新时代中国扬琴原创作品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世界扬琴体系与多元音乐文化研究》。

刘月宁认为,要推动扬琴艺术长远发展,除了教学传承、学术研究之外,还离不开新作品的不断创作以及对扬琴这件乐器的改革创新。她在扬琴乐器改革领域不断思考、实践,研发出“分音色琴竹”、新型“茉莉”琴盒、“茉莉系列”扬琴等,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推进中国扬琴国际化发展。

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

以扬琴为桥 成为跨文化使者

“我在欧洲、印度、美国的研学经历,开阔了学术视野,并为我日后成为跨文化使者打下坚实基础。”刘月宁回忆,2004年,她作为教育部派出的访问学者远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进修。回国前,她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特邀三位钦巴龙(欧洲扬琴)顶级演奏家用中国扬琴和匈牙利扬琴共同演绎,这场音乐会不仅是欧洲首场扬琴专场,开启了中欧扬琴对话的历史新篇章,同时也推动了欧洲扬琴在李斯特音乐学院停教60余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专业教学课堂。她还攻读了匈牙利罗兰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刘月宁带着中国扬琴分赴欧洲13个国家举办讲演音乐会。

回国后,她把欧洲扬琴及其教学方法带进央音课堂,同时派出中国学生去欧洲学习,在扬琴的专业教学上形成了国际化的联系。在学校的支持下,2010年,她出版了译著《东欧扬琴音乐文集》,音乐美学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于润洋教授评价:“这是该学术领域的文献在我国第一本被翻译成中文并编辑出版的文集,对扬琴艺术的当前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刘月宁入选中国表演艺术界首位中美“福布赖特”学者,开启了赴美研究中美扬琴在民间与爵士乐合作的全新课题。她组建了一支中美联合乐队“新丝路探索者”,创作了18首原创曲目,在中国和美国的12座城市举办了22场中美主题音乐会、专题音乐工作坊,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音协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陈自明教授认为,在世界扬琴艺术发展方面,刘月宁思想开放、勇于实践探索,她吸收全世界各种扬琴的特点并发扬光大,创造出更新、更美好的音乐,在整个扬琴界乃至民乐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和国际中文教育(音乐)实践与研究基地主任,10年来,刘月宁在央音领导的指导及中外团队的通力合作下,开创了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新格局,用好音乐孔子学院、实践与研究基地两个平台,用音乐讲述精彩中国故事: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英国切特姆音乐学校合作共建的音乐孔子学院、音乐孔子课堂、中文音乐教室,开设多种中国音乐文化历史课程,举办各类文化交流分享活动,外派志愿者教师开展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工作,受众20余万人;创立国际音乐夏令营暨中国音乐文化研修学院、中国音乐海外“三巡”、“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国际高端论坛、“基地系列学术活动”、“新文科全球名家论坛”5大教育文化品牌;78个国家34所大学,700余位外国师生研习中国音乐文化、147位中外学者、演奏家及相关负责人交流研讨、中外音乐家/团体来华举办学术活动46场、跨文化多学科学者汇集,累计受众30余万人。自2021年12月起,由刘月宁倡导的“新文科全球名家论坛”系列在“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官微上线,为实现开拓多学科视野,促进跨学科互鉴和培养国际音乐复合型人才而备受关注。

2022年1月,中国首位捷克国际研修生马泰(MatějČíp)在汇报音乐会上展现了中国扬琴艺术的教育成果,使中欧音乐得到交融发展;同时,由教育部语合中心和央音主办,基地承办的“汉语桥·五洲乐——第七届中国音乐文化线上国际夏令营”以《中国乐器名家示范赏析》《走入千年中国音乐史》《行走看音乐》三个系列圆满落幕,来自22个国家的141名学员共同参与。

音乐社会活动家 为民生大计建言资政

2013年至2023年,刘月宁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0年间,持续为艺术教育发展鼓呼、为促进中外艺术交流合作奔走,围绕“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主题,根据工作实践、跟随政协调研团的走访和思考,递交了《关于后疫情时代中国音乐海外传播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的建议》《关于更好建设北京文化中心的建议》等30余项提案。2013年,她提出的关于“设立海外传播专项艺术基金”的提案,获得有关部门的重视,文旅部随后推出了“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她在“委员通道”的演讲引起海内外广泛共鸣;2021年她的提案《新时代呼唤美育教育评价新作为》入选全国政协大会书面发言。

作为中国音乐文化使者,刘月宁已行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开拓中外传播新路径,用纤巧的琴竹、交错的琴弦、悠扬的旋律融入时代语境,在世界文明互鉴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音乐的光芒熠熠生辉……(辛闻)

文章关键词:
刘月宁 扬琴为桥 中国音乐
分享:
国搜推广

联系邮箱 : hezuo@chinaso.com

联系电话 :(+86 10)88055782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