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社、中国健康城市研究所、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评定的“中国长寿之乡”授牌仪式在西平县人民广场举行。
“西平人自古强调孝敬长辈文化,注重家庭和睦,老年人备受尊重,多种文化的交融与滋养,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西平长寿文化。”西平县委副书记、县长侯公涛说,此次授牌标志着西平发展老龄事业、打造长寿品牌迈出了关键步伐,对推动西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目前,西平县有80岁以上老人两万五千多人,百岁以上老人102人,人均寿命79.6岁,比全国人均寿命高2.16岁。各项指标均超出长寿之乡认定标准,西平县缘何长寿者多?
生态宜居 环境优美
10月22日,西平县柏城街道皮庄社区小游园内,百岁老人吴大妮正在游园内的休闲椅上小憩,“走累了,得休息一会儿,再锻炼半个小时,就该回家喝汤了。”吴大妮笑呵呵地说,“这两天天晴,咱们也有活动的地方,多锻炼身体没坏处。”
像这样的村(社区)小游园在西平还建了267个。“全县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文化广场和一个公园,供村民休闲散心。”西平县副县长丁中华介绍,全县建有396个公园和文化广场,城市综合绿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42.56%、39.69%和13.46平方米。
据了解,近年来,西平县坚持生态先行,先后建成了小洪河、嫘祖河、南城河等水系生态工程,城区河段将沿岸七大主题公园连珠成串,全县森林覆盖率31.17%。全县创建“四美乡村”示范村82个、“千万工程”示范村13个。
物产丰富 食香味美
走进该县宋集镇阎桥村百岁老人于二妮家中,只见她坐在小板凳上,仔细地挑选着玉米粒,“挑挑拣拣,让俺儿子拉着去磨玉米糁,干一会儿得歇歇,看得眼花。”于二妮打趣道,“晚上不走了吧,俺让儿媳给恁烧面疙瘩打鸡蛋。”
“俺妈就爱吃咱西平小麦磨的面、西平玉米磨的糁,每天都得喝面稀饭,已经养成了习惯。”于二妮的三儿子张群喜说。
“要想长寿不仅需要有运动锻炼的场所,还得吃得健康。”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李汝伟说,根据2020年土壤调查显示,全县土壤pH值平均为5.9,有机质平均值为17.5g/kg,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据悉,“西平小麦”“西平红薯”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目前,该县共有10个绿色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有3个,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老有所养 生活康美
在西平县中医院理疗室,记者看到,各种医疗器械一应俱全,大夫们正在为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做康复治疗。
“2022年,我们在老年医学科基础上建立了医养结合中心,成立了护理院,设立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健身中心等场所,提供居住、餐饮、医疗、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解除老年患者的后顾之忧。”院长杨利军介绍。
为老有所养,近年来,西平县先后投入6100余万元用于养老事业发展。全县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100%,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护理型床位达到60%,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西平县创新养老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养+医+康”的新模式,该县的中心敬老院,就是探索“养+医+康”新模式的示范点之一。“入住人员分为政府兜底保障人员和社会老年人员。”中心敬老院院长樊瑞阳说,目前有210位老人入住,其中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人员145人。
“对愿意入住敬老院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政府按照每人每月2200元的标准购买服务。”西平县民政局局长王晓杰介绍,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对象实行分片集中供养,2018年以来,县财政用于购买养老服务资金达到1213万元。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胜昔 通讯员付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