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如春园百花,各有所盼;治理难题似经纬交织,盘根错节。沁阳市西万镇聚焦群众关切和高质量发展之要,巧用六把“金钥匙”,解开基层治理“千把锁”,其中蕴含着不少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的乡土智慧。
六把“金钥匙”有何魔力?让我们通过六个故事,看西万镇如何写好基层治理新答卷。
调解“金钥匙” 巧解“千千结”
1992户、9853人,村大人多,矛盾自然就多。咋解决?“有事找麦青,百事不用愁”!
在邘邰村,70岁的陈麦青是个“爱管闲事”的热心肠。她总能把法理、道理讲透,再唠唠“远亲不如近邻”的老理儿,一桩桩“鸡毛蒜皮”被温情化解,“冷脸相对”变“握手言和”。
后来,村里成立“麦青调解室”,陈麦青和其他老党员发挥“村熟、人熟、事情熟、有威望”优势,把丰富的基层生活经验转化为调解智慧,8年来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92起。
“遇到棘手的事,发动身边人一起调解,有村里做后盾,我们更有底气!”陈麦青说。
巧解乡村“千千结”,有接地气的“土办法”,也有增效能的“新智慧”。西万镇复制推广“麦青调解室”模式,从源头消除矛盾隐患,品牌调解室开花结果。
小小调解室,成为群众解决矛盾的首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高效联动,形成纠纷解决合力;联合建立“沁阳西万·博爱许良跨市县利民调解室”,搭建跨区域矛盾纠纷调解平台……西万镇创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调解“金钥匙”,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产业“金钥匙” 解锁富民路
出单、贴单、打包……在官庄屯村众恒茶业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入秋以来,我们每天线上接单1万余单。”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宋沙沙说。
可别小瞧这个“家门口”的厂子。从成立之初的小车间,到如今一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厂子带动周边村2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流,村里欢笑声多了,群众幸福感倍增。”官庄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四国说。
“产业兴旺”与“治理有效”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西万镇深谙其道,立足资源优势,聚焦中药材主业,以官庄屯村为核心,辐射带动景明、邘邰、校尉营、留庄等村发展中草药特色种植,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乡村特色产业链。同时,以官庄屯村为试点,通过采购筛选、烘干、炒制等加工设备,推动中药材从“原料”向“初加工产品”转变,实现了“小小茶包带富一方百姓”。
村有产业,户能增收,群众安居乐业,基层高效能治理带给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这,就是西万镇以产业“金钥匙”解锁的富民兴村路。
共治“金钥匙” 激发新活力
夜色深沉,车灯闪烁,景明村义务巡逻队又开始巡逻了。
幸福北街、景明大道、敬业大街……巡逻车穿过一条条街巷,一路走走停停。路过饭店,看一看灭火器;经过商铺,查一查线路;行至出村路,发现树木被大风折断,立即找工具处置,消除安全隐患。
“全村18条街,每天晚上转一圈得花两个小时,经营性场所、公共场所都要走到。”景明村两委会委员申沁锋说。
景明村义务巡逻队成立7年来,已成为夜晚乡村一道温暖的风景线。村民们主动参与,践行“我为村民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年”承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已然成形。
一卡在手,服务全有。西万镇推出的“民情联系卡”,覆盖全镇31个网格,形成“网格+专业力量+职能部门”多方响应机制,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使用激励机制的创新,同样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自8月份推行以来,全镇通过“民情联系卡”收集诉求523件,办结率98%。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西万镇运用共治共享“金钥匙”,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激活澎湃的内生动力,群众对干部作风满意度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了。
助学“金钥匙” 托举“成才梦”
夕阳下,官庄屯村东北角的玉树园郁郁葱葱。“这是俺孙女认领的树,她今年考上了一本,村里还发了1000元助学金!”67岁的郑书亮驻足在一棵白皮松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8月底和村里其他大学新生一起领助学金、认领树木、浇水拔草,这成了踏入大学校门的郑雅文温暖的家乡印记:“这是对自己的激励,也希望给弟弟妹妹树立榜样。”
昔日荒地变身教育主题游园,玉树园见证了官庄屯村润物无声、绵延九载的助学行动。
“每年发放助学金、组织认领一棵树,就是为了激励孩子们读书成才。如今村民教育观念有了很大改观,大学生越来越多,为村里积攒了发展后劲!”张四国道出初衷、感慨今昔。
在西万镇,金秋助学蔚然成风,12个行政村开展助学活动的占半数,时间最长的已有26年,有的还将考学奖励写进村规民约。“文中奖学金”“文星奖学金”“火军奖学金”等以个人命名的奖学金也纷纷涌现。
从集体出资到个人奉献,不辍的助学星火,不仅点亮学子前程,更倡树文明乡风,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成为西万镇推进基层治理、凝聚民心的“民生名片”和“金钥匙”。
服务“金钥匙” 打开“幸福门”
未到饭点,景明村幸福苑里已充满欢声笑语。
81岁的杨秀清早早来到这里,一边和其他老人唠家常,一边等着开饭。厨房里洗菜、切菜、烧菜,渐渐飘出香味。
午饭2元、晚饭1.5元,每天不重样,杨秀清吃得很满意:“晌午、晚上两顿饭都在这里吃,胃口也比以前好了。”
村级主办、政府补助、社会捐助、自愿自费,西万镇多渠道筹措资金,依托乡村幸福院提供助餐服务,“幸福餐桌”工程解决了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在配套设施齐全的幸福院里,老人们“食”有所依、老有所乐。各村举办的“重阳宴”“千叟宴”等敬老活动,也让老人们吃出了幸福味儿。
和庄村开办暑期漫画讲堂、沙滩园村打造“书香课堂”、官庄屯村组织返乡大学生举办读书会,各村的农家书屋成了“七彩假期”关爱活动主阵地;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寒暑假走访慰问留守儿童……在关爱“一老”的同时,呵护“一小”同样用心。
情暖“一老一小”,托举“朝夕美好”,西万镇织密服务网,用暖心服务打开群众的幸福之门。
文化“金钥匙” 滋养好村风
夜幕降临,西万镇各村文化广场上回荡着欢声笑语。
在官庄屯村,村民郑丽平和街坊邻居聚在一起开心地跳着广场舞。“以前吃过晚饭没事干,现在出门来锻炼,全村老少更和睦了。”郑丽平说。
乡村广场舞,跳出基层治理新活力。在西万镇,每个村都有广场舞队伍,伴着欢快的音乐,大家跳出了广场舞“接地气、聚人气、育新风”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西万镇培育发展多支广场舞队、健走队、鼓舞队、老虎队、长跑队、洪拳队以及怀梆剧团等,老幼同执笔、墨香传乡情的全镇书画展也已举办22届,各村逢年过节都会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
文化沁心田,悄然滋养村民:乱丢垃圾的少了,“美丽庭院”多了,村庄更整洁了;红白喜事攀比风淡了,节俭互助新规拥护的多了,村庄更和谐!
一把文化“金钥匙”,如同凝聚乡村力量的“润滑剂”,成风化俗、绵绵用力,滋润着群众心田、引领着乡风嬗变,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六把“金钥匙”,充满乡土气息、蕴含乡村智慧,每一把都是解锁乡村高效能治理的法宝。解民忧、促民富、暖民心,一条“党建引领、网格联动、多元共治、机制创新”的善治新路径正在西万镇铺展开来,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记者 王爱红 王 颖 孙 茜)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