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区粮食播种面积大、村庄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是我省乡村建设任务的大头与重点难点。
怎样保障粮食安全与抓好乡村建设并举,以平原农区的重点突破,带动全省各类乡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泡桐之乡”兰考县在推进先导区建设中,创新实践“田村一体、片区组团”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村共融、服务共享、环境共美,绘就了一幅“田、园、村”一体的平原农区“良田美景”。
“三个一体”建设运营
村在田里 田在村间
“田”就是万亩高标准农田。兰考县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灌排一体化改造、绿色循环模式推广、智慧农业赋能和良种良法集成应用,彻底改写了“三害”肆虐的历史,粮食亩产从昔日的46.2斤到如今的“吨粮田”。
作为平原农区,兰考县怎样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抓好乡村建设,实现“田村一体化”建设?
“按照‘5%和美乡村引领、25%富美乡村示范、70%洁美乡村筑基’,我们全域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坚持把高标准农田与乡村建设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维。”11月3日,兰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艳彬介绍,在规划上,引进设计团队,一体设计路网、水网、林网、电网、数网,串点成线,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拓展提质村外高标准农田,实现田村路面净、路肩平、树成行、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
“建设上,实施时间同期,坚持对同一片区内高标准农田、村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同期开工、有序衔接。建设标准统一,结合村庄和农田地势,明确村庄正负零,建设过程中统一道路高程、绿化品种、沟渠宽度等,强弱电并杆进村,数字平台一网统管。”黄艳彬说,运维上,明确村级田、井、路管护专班,实现农田、村庄设施管护有机统一,并通过村集体自筹或高标准农田增值收益反哺等方式,保障运维资金。
四版本园区“齐步走”
从“经验种棚”到“数据种棚”
“园”就是“木铎湾”1500亩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近年来,产业园依托北京新发地、水木焦桐等“链主”企业龙头带动,创新探索“中心村带周边村”的集群组团发展模式——以毛古村为中心村,辐射联动周边7个村庄,构建起从塑料大棚到连栋温室,再到数字化蔬菜工厂的不同发展层次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了全链条、多模式的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在产业层次上,该集群内的设施农业呈现出从1.0版本到4.0版本的迭代升级,即从传统到现代、从低效到高效的进化脉络,实现从‘经验种棚’到‘数据种棚’的现代农业转型之路。目前,年总产值已突破4500万元,成功培育‘兰考蜜瓜’‘黄河故道葡萄’‘碱地番茄’三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周边4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省农科院兰考分院党委书记闫玮介绍。
“具体来看,这种进化体现在四个版本的差异化发展中:1.0版本与2.0版本以传统经验种植为主,种植决策主要依赖农户长期积累的实践判断。”闫玮说,3.0版本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土壤传感器、温湿度监测设备与远程监控系统,实现环境参数实时感知与精准调控的“数据驱动”管理;4.0版本则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与高度自动化设备,大幅降低对体力劳动的依赖,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吸引了一批掌握数字技术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传统农业注入新鲜血液。
“为什么产业园里四个版本的设施农业要一起发展?”记者问。
“这四个版本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中各有独特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闫玮解释。
“从就业带动维度看,1.0、2.0版本虽技术门槛较低,但具有显著的‘用工密集型’特征——既能创造大量短期与长期就业岗位,又适合年龄偏大、技能相对薄弱的群体参与。例如,处于1.0版本的耿庄、金庄蔬菜园区,650亩土培大棚亩均产值达1.5万元,常年吸纳周边500余名群众务工;2.0版本的北京新发地蜜瓜、葡萄园区,768亩塑料大棚通过品种优化与标准化管理,亩均产值提升至3.4万元,带动周边1000余人稳定就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力军。”
“而从效益提升维度看,3.0、4.0版本则以‘科技密集型’见长——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单位面积产出与附加值的跃升,虽然用工需求较少,但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比如,3.0版本的蜜瓜园区采用玻璃温室大棚,30亩土地亩均产值高达10万元,仅需60名工人即可完成日常管理;4.0版本的水木焦桐连栋无土栽培温室大棚更实现了质效双优,35亩土地亩均产值达17万元,仅靠18名技术人员就能高效运转,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标杆样板’。”闫玮说。
“花小钱”建设和美乡村
闲置房变身共富工坊
“村”就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整县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怎样“花小钱”建设和美乡村?
“城市是建出来的,乡村是‘长’出来的,让乡村更像乡村,就要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还给农民,修旧如旧,保留民居古色古香的老砖老瓦,保持乡村原有风貌。”乡村设计师鲍国志回答。
走进“木铎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最吸引人的是一座座拆掉院墙,直接由小桥流水、花园亭台连接的老房子。
“没有想到在家里发展得比在市里更好!俺因为需要照顾老人而返乡开了这家由旧瓦房改造的本味烘焙店,现在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来购买点心。”仪封镇的雷园园说,“以前俺在自家瓦房后墙挖个小洞出售产品,鲍国志老师过来征求我的意见,现场画图设计,直接打通房子后墙作为烘焙店的大门,喜迎八方来客。”
盘活村内闲置场所,兰考县把旧民居变身为共富工坊、烘焙屋、直播间、调理堂,担负起富民兴村的“新使命”。
葡萄架乡赵垛楼村花园里,一串串香皂做的葡萄、草莓、玫瑰花挂满枝头,馨香怡人。
“过去这屋子都是没人住的老房子。”手工肥皂共富工坊里,50岁的刘景玲边做玫瑰香皂边说,“俺每月能挣三四千元至五六千元,多劳多得。”
“单单这个葡萄形状的精油肥皂就有6种香味,每串是19.9元。”手工肥皂共富工坊负责人蔡鹏飞说,“现在每月销售肥皂10万余单,线下线上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主要销往郑州、南阳等地的伴手礼店。”
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兰考县探索出“五融三用一管控”乡建模式。
“五融”,即推进村庄与高标准农田路网、水网、林网、电网、数网深度融合,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成片成网;“三用”,即推动污水、垃圾、废弃场所资源化利用,建设“无废乡村”;“一管控”,即落实村居风貌管控十条措施,让每一个村都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财力有限、民力无限’,兰考组建熟悉村庄肌理的‘一员三师’(思政员,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团队推动和美乡村建设。”鲍国志说,在村民建议下,不少村拆除了高墙大院,邻里关系和谐了,环境更美了,产业发展了,乡村建设更符合百姓心意。
如今,兰考县完成“一宅变四园”1.67万户,家家像花园,村村像公园,擘画出一幅“田园村”一体的平原农区和美乡村新画卷。(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王侠 焦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