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唐河县城郊乡振群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仓库里,种植户正在分拣、打包刚从地里挖出的红薯,不久这批红薯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
模式创新 “救命粮”变身“富民薯”
红薯曾是唐河当地百姓的“救命粮”,也曾是红军游击队奋战唐河游击区的“革命粮”。如今,唐河县委、县政府将红薯产业打造成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让红薯成为富民强县的“红色引擎”。
早在2017年,唐河县就超前谋划,将“唐河红薯”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随后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重点推广“三品一标”生产,建立质量档案和可追溯体系。
“从选种到收获,每一步都有标准,咱的红薯才能卖出好口碑。”唐河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2020年以来,该县整合毕店、城郊等7个乡镇的优势资源,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红薯种植面积扩至40万亩,还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推广等实行以奖代补。
政府搭台,模式唱戏。唐河县探索特色联农带农富农新模式,让农户稳稳实现了增收。在滨河街道王庄村,党支部牵头创办的书强红薯合作社吸纳103户脱贫户入股,建成300万斤保鲜库;龙头企业金唐源公司则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年消化鲜薯30万吨,直接惠及2.2万户农户;城郊乡振群家庭农场的种植户乔鑫,建立起有十几家店铺的电商矩阵,将电商直播搬进田间,带动3000户农户亩均增收1900元。
仅去年以来,唐河红薯全产业链就新吸纳就业1.5万人,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其中脱贫人口占比18%,“务农+务工”的双收入模式,让老区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
三产融合 “小红薯”做成“大产业”
红薯产业提质增效,科技是关键支撑。2023年,唐河县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省农科院,建成全省最大的红薯脱毒种苗组培实验室,年供优质脱毒薯苗15亿株,可满足50万亩种植需求;还聘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马代夫、谢逸萍等为技术顾问,联合成立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唐河试验站。唐河县还在城郊乡、滨河街道建了4个千亩示范基地、30个百亩示范点,推广“脱毒苗+机械化”种植模式。
“以前种红薯靠经验,现在靠科技。引进的原苗到实验室里培育脱毒,红薯的品质、产量、外观都比原来的传统产品要提高很多。”书强红薯合作社负责人李书强说。
在投资9200万元建成的唐河县红薯科技产业园里,鲜薯交易、技术培训、薯文化展示等功能一应俱全。
为补齐产业链短板,唐河县设立2000万元红薯产业发展基金,新建冷库20座、新购冷藏车35台,构建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网络,鲜薯损耗率从15%降至5%,既延长了保鲜期,也为深加工提供了稳定货源。
如今的唐河,红薯深加工已从粗加工迈向精细化。全县已建成薯产品冷藏、加工企业310家,年产值6亿元,“豫薯香”“薯大侠”“金唐源”等自有品牌还通过“京宛合作”平台走进高端市场,品牌溢价让红薯的市场价值大幅提升。
从艰难年代的“救命粮”“革命粮”,到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5亿元的致富“金薯”,唐河红薯产业不仅让老区人民共享红利,更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依托特色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子。这片红色沃土上,“小红薯”正书写着新时代老区振兴的“甜蜜答卷”,为更多老区发展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唐河样本”。(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生平 李梦露 通讯员 郑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