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鲁山县仓头乡魏庄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一簇簇赤松茸如雨后春笋般从“秸秆被”中探出红褐色的小脑袋。工人们轻轻扭动根部,将赤松茸小心摘下,整齐地码放在筐里,从棚内运送出来后再进行分拣和称重。
赤松茸又名大球盖菇,是一种食用菌,成品鲜菇色泽艳丽、食味清香、营养丰富,享有“素中之荤”“菌中之王”的美誉,是近几年兴起的食用菌种植“新秀”,因其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生态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种植菌菇的首选品种。
“2025年,我利用杨树林下闲置土地种植了8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的赤松茸,大量出菇的时候,每天都有30多名工人在这儿干活,最多的时候一天要采摘10多吨鲜菌。2025年亩产能达到1500公斤,按照每公斤10元左右的市场价来算,每亩产值能有1万多元。”基地负责人徐绍沛说。
几年前,徐绍沛引进了赤松茸种植技术,他利用木屑、稻壳和碎玉米芯等可再生资源做基础辅料培育菌种,模拟自然腐殖环境,实现了40多天出菇,产出的赤松茸口感接近野生菌,同时实现了农牧业废料“变废为宝”,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在这儿务工,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还能照顾家。”魏庄村村民李文会说。
据悉,近年来,仓头乡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盘活林下闲置土地,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借绿生金,因地制宜发展赤松茸、羊肚菌种植600余亩,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子。(平报融媒记者常洪涛 通讯员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