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到堂街镇临沣寨村实地走访,查看古树名木生长情况。
8月14日,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到冢头镇李渡口村开展回访,了解古村落保护情况。8月14日,
郏县三苏园,古柏苍苍,游人往来不绝。景区墓区入口处,无标识的石雕静默矗立。
“碑文模糊,游客难辨碑主身份!”检察官俯身查看一块明清墓碑,文物基本信息不全,公众认知受阻。在郏县人民检察院开展的一场覆盖全县传统村落的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中,检察官发现国家级文保单位三苏园、文庙景区内,存在保护标识缺失、消火栓失效等问题。在茨芭镇构树张村,歪斜的古树名木无统一标牌。
临沣寨、李渡口等近百座古村落如星罗棋布,三苏园、文庙静立千年,古槐树、皂角树、老榆树等参天古木见证古今。
然而,当古树倾斜、碑刻蒙尘、古建失修,如何保护这些“活态博物馆”?郏县人民检察院以“检筑‘郏’根”公益诉讼品牌破题,创新一体化综合保护机制,用法治之笔为传统村落新画卷添彩。
精准把脉,直击保护痛点难点
郏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12个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镇、20个中国传统古村落、86处河南省传统古村落。2022年,郏县成功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荣誉背后是保护责任。2024年,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深入全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省历史文化名村(镇)和省传统村落实地走访摸排。
检察官经排查发现:三苏园墓区石雕墓碑信息缺失,木质构件腐蚀;文庙大成殿结构破损,忠义祠前堆满PVC管材,消防设施缺失;黄道镇王英沟村明清古屋消防隐患突出;冢头镇李渡口村木质门窗及隔扇窗纸破损,祠堂外建材乱堆放……
历经半年巡查,77项问题浮出水面。“症结在于权责不清、资金不足。”公益诉讼检察官一语道破。经过深入研究法规、梳理部门职能,该院精准锁定监督靶心,推出“检筑‘郏’根”机制:以“检”为监督利剑、“筑”为修复守护、“郏”(谐音“家”)喻为民情怀、“根”系文化传承等多重深意,借助公益诉讼与立法实践联动,夯实法治根基。同时,该院广泛招募“益心为公”志愿者,构筑保护同盟。
协同共治,“检察建议+”凝聚多方力量
面对困局,郏县人民检察院牵头成立公益护航专班,通过府检联动,建立线索共享与联席会议机制,创新运用“检察建议+公开磋商+圆桌会议+跟踪回访”一体化监督模式,推动多部门协同治理。
“检筑‘郏’根”四维解法迅速落地:“检”点所指——向有关部门精准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增设文物标识、修复古建结构、加固古树名木;“筑”基联动——推动六部门签署协作文件,建立“线索共享—圆桌会议—联合验收”闭环;“郏”力共护——在茨芭镇古树旁召开现场磋商会,48小时敲定科学加固方案;固“根”赋能——设立李渡口村保护基地,培训“乡土守护员”,引入“人大+检察”监督听证。
专项行动也同步推进,“检心护古·守望乡愁”聚焦古建筑安全,“古树名木保护”行动守护绿色遗产。科技赋能提升效能,无人机巡查精准捕捉屋脊墙体裂缝,电子二维码标识牌让游客扫码即可了解文物历史,“掌中读史”成为现实。该院形成的《关于检察机关服务保障传统村落文旅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报告》获县委肯定。
以案促治,赋能传统村落“活”起来
一份份检察建议书,成为推动古村落重焕生机的法治力量。
蓝河古渡景区的转变是典型案例。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其核心区曾无标识牌,消防通道被堵。2024年9月,郏县人民检察院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三个月内隐患清除,推动出台《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指导意见》,实现从个案监督到长效治理的跃升。
随着保护网络的日益严密,如今的郏县古村落,正经历蝶变:三苏园墓碑标识清晰,游客驻足品读东坡故事;郏县文庙内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古树名木有了身份证、养老金;纪录片《留住明月下的乡愁》全网播放超百万,入选全国检察新媒体精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5年7月,郏县7个中国传统村落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精品馆,极大提升了郏县传统村落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前觉得老房子破旧无用,现在才懂这是咱的根!”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村民老张抚摸着祠堂里修复的木雕,手持“乡土守护员”聘书感慨地说。
数字见证成效,郏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18件,发出检察建议24份,推动修复濒危基础设施30处,维护历史建筑523间;推动相关方部门新增消防器材59套,设置规范标识牌15处。令人欣喜的是,保护成效吸引8000万元投资布局11个重点文旅村落。
案件办结不是终点,机制长效才是关键。郏县人民检察院持续推进“金字招牌”培育工程,将监督延伸至资金监管使用、非遗传承活化等新领域;通过公益诉讼落实“五个一”保护机制,构建“发现问题—司法介入—推动治理—完善规则”闭环。近日,在全省检察机关上半年公益诉讼业务分析会上,郏县人民检察院作为全省基层院唯一代表,以公益诉讼高质效履职守护传统村落为题作了典型发言。
“司法监督既要精准有力,也要润物无声。”郏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全生表示,该院将持续深化“检筑‘郏’根”机制,让法治基因深植文化沃土,让千年乡愁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记者 王民峰 通讯员 孙凌枫 文/图)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