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粒在传送带上有序前进,轰鸣的烘干塔日夜不停……在汝州市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场与阴雨天气的赛跑已持续了近一个月。
10月13日上午,位于汝州市纸坊镇的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烘干后的玉米通过传送带从巨大的桶状烘干塔送出并装车;东侧仓库内,一台铲车将湿玉米运往烘干塔;仓库门口的地磅上,装载着玉米的车辆排成长队等待称重。
合作社工作人员熟练地用谷物水分测定仪测量着玉米的含水率。“含水率26.3%,价格7毛3。”家住纸坊镇长阜街的杨帅辉帮姑姑家卖玉米,他满意地告诉记者,姑姑家的玉米含水率较低,卖上了好价钱。他自己种的10亩多玉米已经收获完毕并卖给了合作社。
该合作社负责人孙书祥穿梭在轰鸣的机器间。从9月15日开始,这家合作社已收购玉米一万五六千吨,折算成玉米种植面积约两万亩。
“合作社现有7台烘干机,包括6台30吨的和一台500吨的,每天烘干能力达600多吨。”孙书祥说,现在玉米籽粒的含水率一般在31%左右,价格是每斤(1斤=500克)0.69元。
在合作社院内的空地上,玉米粒堆成一座小山,一台铲车不断将其运往烘干车间。孙书祥解释说,这是骑岭街道一种植大户的玉米。“他种了300多亩,这堆玉米有200多吨,烘干费用是每斤9分钱。”
纸坊镇长西村57岁的张青现穿着胶鞋,坐在合作社门口的凳子上排队等候售粮。他种了13亩多玉米,拉来的是上午刚收的两亩多:“10月4日孩子们回来了,我们用手掰了1亩多玉米,但家里没地方放,就等着机器了。”当天上午张青现雇用了来自驻马店的履带式收割机,“用机器很快,今天就能收完卖掉”。
36岁的李艳芳刚卖了6亩多地的玉米,拿到5000多元。“种了十五六亩玉米,地块比较分散,用轮式收割机收了五六亩,其他的10亩收割机下不去地,都是用手掰的。”李艳芳说,“今年不具备晒粮的条件,直接运到合作社卖掉挺好的。”
“明天我拉过来,多少钱一斤?”郏县茨芭镇吴寨村70岁的村民丁战青过来询问价格。得到工作人员的答复后,丁战青松了口气。
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孙书祥说:“今年刚开始旱,后来该收的时候又遭遇连阴雨,农户种玉米不容易。”目前,合作社对散户主要是收购,一般农户都是将湿玉米直接卖给合作社,按含水率论价,也有种植大户过来烘干。“我们没想着赚差价,收购散户的湿玉米核算下来也只是赚个烘干费。”
时值中午饭点,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里的机器依然轰鸣。这几座日夜不停的烘干塔和汝州市其余的17个烘干点,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农民饭碗和粮食安全。(记者 李鹏程)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