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河串两岸 活水润幸福

2025-10-14 16:01 | 平顶山日报
分享到:

核心提示:​“以前村里的坑塘就是个臭水沟,现在四季碧绿,观光步道干净整洁,出门就是风景。”10月12日,郏县姚庄回族乡礼拜寺村村民马国栋站在村西侧亲水步道上,望着运粮河的潺潺流水和岸边绿植,满脸笑意。这生动的一幕,是郏县以水系连通破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缩影。

得益于水系连通,百年临沣寨实现碧水环绕、生机无限。

“以前村里的坑塘就是个臭水沟,现在四季碧绿,观光步道干净整洁,出门就是风景。”10月12日,郏县姚庄回族乡礼拜寺村村民马国栋站在村西侧亲水步道上,望着运粮河的潺潺流水和岸边绿植,满脸笑意。这生动的一幕,是郏县以水系连通破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缩影。

郏县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山地丘陵占比超五成,曾是全省29个严重受旱县之一。近年来,该县锚定平顶山国家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攥紧“水系连通”这把钥匙,累计筹资23亿元建成35个水利重点项目,构建起“五横十三纵”水网骨架,不仅摘下“缺水帽”,更蹚出一条“以水美村、以水兴产、以水润民”的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获评“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河南省美丽乡村试点县”,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成为中部缺水地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郏县样板”。

“流水潺潺绕村过,青石步道伴水行”。走进堂街镇临沣寨村,这幅江南水乡般的景致,曾是当地村民不敢想的场景。如今,得益于汝水南调工程及水系连通项目的落地,北汝河以南的堂街镇、李口镇、姚庄回族乡三大片区,彻底告别了“旱时无水、涝时内涝”的困境。

郏县投资4.75亿元,以“五河贯通、碧水环村”为目标,通过“引沙入汝”连通昭平台水库优质水源,让10万群众喝上“放心水”,新增生态水面100多万平方米,地下水位平均抬升4.5米,形成“引水入村、活水入田”的生态格局。沿线29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融入水岸景观带,亲水平台星罗棋布,实现“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移步亲水”的蜕变。

在县域中部,北汝河综合治理工程同样交出亮眼答卷。郏县分期推进,完成22公里河道疏浚和32公里堤防加固,将防洪标准从不足5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筹资4亿元建设4座橡胶坝,蓄水1500万立方米,实现县域水资源“丰枯互济、南北互补”。如今的北汝河,碧波荡漾、湿地环绕,1078公顷新增湿地成为白鹭、野鸭的栖息地,水鸟翩跹与清澈河水相映,绘就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北部片区则以“四水四定”为原则,投资3.93亿元实施广阔渠提质增效工程,构建“长藤结瓜”式灌溉模式,建成48座一体化泵站,年供水量突破7000万立方米,让15万亩农田喝上“精准水”,惠及薛店、茨芭等7个乡镇的20多万群众。

“水通了,产业活了,日子红火了!”在郏县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养殖户王军伟忙着给牛添料。依托充沛的水资源,郏县大力发展“红黄绿”三色产业——“红”是郏县红牛,“黄”是优质烟叶,“绿”是特色果蔬菌,如今已创成省级郏县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豫西南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被授予“全省烟叶种植核心县”称号,实现肉牛存栏10万头、烟叶种植10万亩、特色果蔬菌种植10万亩,带动10万余人就业。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郏县通过实施广阔渠、恒压灌区提质增效等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53万亩,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36万吨以上,今年夏粮更是实现7.9%的增长,让“饭碗”端得更稳。同时,该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河湖“清四乱”行动,对所有库渠坑塘清淤疏浚,解决了汛期内涝、旱天无水的积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郏县始终坚持群众主体理念,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水系规划、建设、利用全过程,探索出项目撬动、干部带头、村民捐资、义务投劳的乡村建设模式,累计筹集社会资金8900余万元投入水系建设,破解了“干部干、群众看”的难题,既融洽了干群关系,更夯实了乡村治理根基。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水网强基’三年行动,锚定‘河湖安澜、水润民生’目标,推进北汝河剩余河段治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启动恒压灌区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级标准化智慧灌区示范样板。”郏县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张鸿雨 文/图)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文章关键词:
郏县
分享:
国搜推广

联系邮箱 : hezuo@chinaso.com

联系电话 :(+86 10)88055719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