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叶县田庄乡康台村的党群服务站内,一间只有16平方米的“说事屋”内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3个月前还因田地地界争执动手的老杨和老闫,经过调解员的反复做工作,此刻正举杯畅聊,往日芥蒂在茶香中悄然消散。
“当时他们俩闹得都动手了。”村党支部书记康跃民回忆道,那场纠纷看似是几寸土地之争,实则牵扯到两家多年的积怨。“我们先后组织了3次现场丈量、5次面对面调解,光图纸就画了七八版。”
最终,调解团队不仅厘清了土地界限,更找到了化解两家心结的钥匙——让老杨的儿子帮助老闫家修缮院墙,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来这儿的人心里都带着气,一杯热茶先暖心,事儿才能说开。”62岁的退休干部张国顺是这里的调解员之一,他有着30年基层工作经验,其中10多年在康台村担任包村干部。作为村里的“老熟人”,他深谙调解之道:“有时候看似是在争一棵树、一口井,背后往往是争一口气、一个理。”
去年8月,在康跃民的推动下,田庄乡社工站在康台村试点建立“老康说事屋”。经村民共同推举,由张国顺牵头,联合村中乡贤、“五老四员”杨建坡、村“两委”干部康俊岭等打造了一支既懂法理又通人情的调解队伍。
村里的纠纷往往盘根错节。今年夏天,两户村民因祖坟旁栽树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一方坚持这是祖传习俗,另一方则认为树木影响庄稼生长。
张国顺带领调解团队连续3个晚上在树下召开“纳凉会”,让双方畅所欲言,最后提出移栽新苗、保留传统的折中方案,让这场持续半年的纠纷画上句号。
“‘说事屋’能解决啥事?”张国顺坦言,起初不少村民持怀疑态度,首月仅接访3起,多为试探。为打破僵局,调解团队建立“民情台账”,将村民的“急难愁盼”分类登记,限期解决。从帮老张找回走失的羊,到调解李家婆媳矛盾,一桩桩“小事”的解决,让“说事屋”的口碑在村中传开。
如今,“走,去‘说事屋’!”成了村民的口头禅。上个月,村民李大伯因赡养问题与儿媳发生争执,气冲冲走进“说事屋”。在康跃民的建议下,调解团队不仅化解了眼前的矛盾,还帮李大伯的儿子在附近找到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留守老人的照料难题。
“基层治理就像绣花,要针脚细密,更要用心用情。”康跃民说。在他的带领下,调解团队活跃在村头巷尾,用乡音俚语传递公平与温情。无论是建设用地协调,还是夫妻矛盾这样的家务事,他们总能找到最合适的化解之道。
目前,“老康说事屋”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6起,调解成功率达96%,成为叶县基层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我们要让‘说事屋’成为村民离不开的‘暖心屋’。”康跃民望着墙上的一面面锦旗,目光坚定。(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相飞 通讯员 李君华 买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