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剪刀在常丁香手中灵活翻飞,红纸簌簌落下,不过片刻,栩栩如生的图案便呈现眼前——有饱满的粮食瓜果、有醒目的“丰收”二字,图案中央,一只大喇叭仿佛正吹响丰收的号角。9月24日,在河南省首届“赛会节”灵宝市焦村镇的非遗展位前,市级非遗剪纸传承人常丁香带着她的新作《丰收集结号》,向往来游人展示着剪纸艺术的魅力。
今年57岁的常丁香,从12岁执剪至今,已与剪纸相伴四十多个春秋。信手剪来,不描不画,是岁月练就的功夫。她出生在灵宝市朱阳镇周家河村,从小看着外公和母亲剪纸,耳濡目染,爱上了这门老手艺。1980年初中毕业后,她便潜心学习,很快就能独立剪出各式窗花、喜花。如今,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建筑场景,常丁香都能运用多种手法剪成大幅作品。
灵宝剪纸,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常丁香说了一段古老传说:东周时期,灵宝一带瘟疫流行,恰逢老子骑青牛经过函谷关,青牛口吐的“牛黄”救了百姓。自此,每年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剪“金牛图”贴于门上,祈求平安,灵宝剪纸便由此而来。那段“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散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的民谣,至今仍在民间流传。而剪纸也从最初的避疫符号,逐渐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装点节日、婚庆的审美载体,融入当地民俗的方方面面。
常丁香不仅自己剪,更热心将这门手艺传下去。农闲时,她常为乡邻的喜事免费剪喜花,渐渐地,吸引了一批剪纸爱好者。她还不定期开班授艺,甚至走进校园,手把手教孩子们感受剪纸的乐趣。她善于把多种吉祥图案组合起来,以意构象,用剪刀讲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次参加“赛会节”,常丁香特别高兴,她的展位前挤满了感兴趣的游客,不少人买走剪纸作品作纪念,还有人主动添加微信,想跟她学上两招。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连起了传统与现代,也让灵宝剪纸这项古老的非遗,在更多人心中生了根。(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赵博 魏静敏)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