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年之前,李白笔下的黄河雄浑壮阔。千年之后,这条母亲河依旧奔腾不息。
黄河冲出黄土高原进入河南段,水沙失衡暗藏危机。
在黄河中游峡谷出口,小浪底水利枢纽宛如一柄“治水密钥”,历二十余载实践,以调水调沙驯服泥沙,凭数字孪生智慧护河。
适逢汛期,也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排水排沙”期,平日难得一见的震撼人心的场面在此出现。
站在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观景台,只见翻滚着的黄河水从排水洞喷涌而出,如黄龙腾空,掀起排排巨浪,生动呈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景观。
滔滔黄河水怒吼着、咆哮着,如同上演一曲激情澎湃的“黄河大合唱”,它卷起翻腾的水雾,在微风的吹拂下,点点细碎的水雾夹着黄色泥土的颜色,飘洒到人们的头上身上,“仿佛是黄河母亲的大手在温柔地抚摸。”一名来自四川的记者说道。
“中国治水历史悠久,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中国千百年来积累的治水智慧在这里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讲解员告诉我们,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保障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古老的黄河得以新生。

图为黄河小浪底泄洪场面。资料图
世界水利史上标志性杰作之一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它控制着黄河92%的流域面积、91%的径流量和近100%的泥沙,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不仅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杰作之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之河。黄河泥沙含量世界居首,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上,形成地上悬河,每当汛期来临或突发洪水,极易决溢改道。
195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进驻小浪底坝址开展勘探和测量。历经30多年的勘探设计和论证研究,1991年9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始前期工程建设。赶工截流、下闸蓄水、20万人移民动迁……经过数十年的奋斗,2009年4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开挖108个洞室,构建地下洞群最密集的水利工程
小浪底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存在着工程泥沙问题,以及坝址软弱泥化夹层等等,更加大了工程的施工难度。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施工人员积极引进、应用、创造了新的设计、施工技术,成功完成了这一工程的建设,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不足1平方千米的单面山体内,上下左右、纵横交错地开挖出了108个洞室,构建了当时世界上地下洞群最密集的水利工程。
调水调沙,人工清洗黄河河道
人工“清洗”黄河,是小浪底凝聚中国智慧的创举。黄河调水调沙从2002年开始,借助自然的力量,依靠大型水库的人工调节,通过调控水库泄水,把淤积在黄河河道和水库中的泥沙随河水一起,适时送入大海、冲刷河床,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让地上悬河不再抬高,增大黄河干流主槽的行洪能力。
这项“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技术,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建成至今,小浪底水利枢纽已先后有效应对2003年黄河“华西秋汛”洪水,2005年和2011年秋季黄河中游洪水,2012年、2018年和2019年全汛期流域洪水。
小浪底水利枢纽打破了“河淤堤高,人沙赛跑”的险局。小浪底与黄河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能有效缓解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将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从而为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和下游河道治理创造了20年的宝贵时间。黄河也变得越来越安全。

图为黄河小浪底水库美景。资料图
不仅如此,工程投入运营以来,在流域机构的科学调度下,基本保证了黄河下游不再发生断流现象,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条件和生态环境。
以往谈之色变的汛期,如今已成为这里的一张“金名片”。小浪底调水调沙时,黄河激流从坝上的洞群喷涌而出,大浪滔天,巨瀑飞泻,生动呈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观,由此应运而生的中原看海——黄河小浪底观瀑活动也盛况空前,吸引着不远万里而来的游客。水库蓄水后,在大坝上游所形成的浩渺水面、曲折河巷与雄伟山势竞相生辉,构成了“北国山水好风光”。(楚晓俪 记者 王文坛)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