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河南省永城市李寨镇曾楼村种植大户曾言华忙得不可开交。在流转的40亩土地里种上大棚莴笋。看着即将上市的鲜嫩莴笋,他信心十足:“打好季节差,这40亩田,一年怎么也能收入六七十万元。”
工人在大棚内采收莴笋。 聂政 摄
4月14日,在曾楼村莴笋种植基地,莴笋植株整齐划一、叶片苍翠欲滴,每一根都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撸叶片、砍植株、装袋子,四处弥漫着莴笋独有的清新香气,现场一派繁忙收获景象。
“你看我这莴笋,鲜嫩水灵、根粗叶茂,卖相好、很抢手。”曾言华说,当前正是二茬莴笋成熟的时候,村里蔬菜代办络绎不绝。他们抢抓晴好天气收获,尽快送往各大城市的农贸市场。“今年的二茬莴笋亩产约7000斤,每天收获10万斤,这两天就收完了。”曾言华表示,他还准备好了农机、肥料、地膜、瓜苗等生产物资,收完一棚,旋耕一棚,莴笋收完,直接把莴笋根旋进地里,随即就种上晚春西瓜。
在外从事农贸行业多年的曾言华,得知莴笋种植的前景后,到多地学习种植技术,于2019年返回家乡曾楼村流转土地创业。从起初的10亩,到如今的40亩,曾言华的莴笋种植事业越干越大,也带领全村20余户群众发展莴笋种植面积270亩。
“我们种植的都是水果莴笋,较普通莴笋更为脆甜多汁,适合生食,很受市场欢迎。”曾言华说,种植户使用他研究的“莴笋接茬西瓜”技术,当年8月种头茬莴笋,11月种二茬莴笋,次年4月种晚春西瓜,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这两年,曾楼村一些种植户还在莴笋种植的基础上发展水果套种模式,村民燕永锋就是其中佼佼者。他利用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在20余亩大棚田内实行葡萄、草莓轮作套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也提升了近四成。
“葡萄9月收完,正是草莓种植的时机,到次年4月底草莓收完,又到了葡萄管护高峰。”燕永锋介绍,他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分别使用不同的种植技术,不断优化水、肥料、劳动力等科学管理,消除农业空档期,实现“人田双不闲”,每亩土地的收益都在2万元以上。
曾楼村莴笋种植基地俯瞰(无人机没拍摄)。 聂政 摄
“过去靠扩大面积增产,如今靠农业技术增收。”曾楼村党支部书记曾召文开门见山,近年来,该村“两委”积极邀请农技人员到地头为莴笋种植“把脉问诊”“传经送宝”,推动村里的莴笋集中连片生产,并规范技术、化肥、农药等使用。
“按着标准种莴笋,效益出来了,名气越来越响,面积也越来越大,以后的发展会更好。”曾召文的信心来自两个方面:莴笋品质好,深受各大城市农贸市场青睐,冷链速运助力曾楼莴笋“鲜”至全国;销路不愁,成熟时节全国各地蔬菜代办蜂拥而至,菜农“足不出户”莴笋即售罄。“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市场反馈,推动种植户适时调整种植结构、采用套种技术,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推动群众稳定增收。”曾召文表示。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李寨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路子,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资金扶持、引进优质品种、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引导群众适度发展水果、蔬菜种植产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让“一亩三分地”产出更多效益,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来源:永城市委宣传部 作者:张朋 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