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市累计抗旱浇麦36万亩 完成失墒总面积的80%

2025-04-17 11:34 | 中国搜索
分享到:

核心提示:当前,永城市180万亩小麦进入孕穗期,正是需水需肥高峰。但近期该市降雨较少,加之气温高、大风多,土壤墒情偏差,部分麦田出现干旱情况。针对旱情,该市科学管理,抢抓农时,充分利用沟渠、机井、坑塘、河道等一切水利设施和有利条件,人机齐上,因地制宜全力保障抗旱浇麦。

“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机井、道路建到了地头上,浇地非常方便。”4月15日,在河南省永城市苗桥镇苗南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植大户王传峰抗旱浇麦,尽享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便利。

在王传峰流转的千亩麦田里,四台自动化卷盘式喷灌机正在作业,每台可覆盖直径35米、长度300米范围。随着自走式喷枪旋转,水雾弥漫麦田,麦子喝足了“孕穗水”。

王传峰在检查自动化卷盘式喷灌机。 作者 张朋

“好在有了高标准农田,排队浇地成了过去式。”王传峰说,以前自家农田周围机井少、大水漫灌效率低,机井要去抢、水泵要人看、管子要勤挪、畦子要常改,三两个人忙一天最多浇上十几亩。现在建成了高标准农田,喷灌机设置好后无须人工操作,一天一台能浇30亩,省水省时省力省事,大幅度提高了浇麦效率。

当前,永城市180万亩小麦已进入孕穗期,正是需水需肥高峰。但近期该市降雨较少,加之气温高、大风多,土壤墒情偏差,部分麦田出现干旱情况。针对旱情,该市科学管理,抢抓农时,充分利用沟渠、机井、坑塘、河道等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全力保障抗旱浇麦。

在不远处的苗桥镇苗北村,市益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种植部主管郭彪将IC灌溉卡在地头的智能水肥一体机上一刷,其连接的一组智能喷灌系统随即开启,深埋于地下的管道引着灌溉水进入麦田,一杆杆固定式喷灌抛物线状喷出水雾,在田间“架起”一道道彩虹。

在苗桥镇苗北村高标准农田,一杆固定式喷灌设施正在抗旱浇麦(无人机拍摄)。 张朋 摄

“智能喷灌的效果非常好,公司的6200多亩地已经浇了八成,这两天就能全部浇完。”郭彪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一杆固定式喷灌可覆盖半亩地,一组作业区就是十几亩,多组作业区同时作业,三两个人一天浇上近千亩很轻松,较传统灌溉模式节水30%以上,“现在小麦长势很好,后期管理再跟上,又是一个丰收季”。

作为产粮大市,连日来,永城市牢牢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抗旱浇麦作为当前的紧急工作抓紧抓实,主动应对,及早谋划,派出市、镇两级农技人员队伍深入田间,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分类精准施策。同时,组织各职能单位护航农田机井用水用电无忧,确保灌区正常运行、抗旱用水充足,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抗旱浇麦工作。

在苗桥镇孟庄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麦田里,麦秆挺拔、麦苗碧绿,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蔷新等农技专家察看小麦苗情、墒情,对灌溉、追肥等进行分类指导,推动农户科学开展灌溉,全力抗旱浇麦。

在麦田,农技人员针对苗情为农户提供分类指导。 张朋 摄

“最近我市气温持续偏高,大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加快,给小麦生长带来了不小挑战。”张蔷新说,孕穗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也是需水需肥高峰期,持续干旱将导致小麦分蘖成穗率和穗粒数锐减,进而影响总体产量。对于失墒麦田,群众必须摒弃靠天等雨的思想,组织人力、机械抗旱浇麦,最大程度保障小麦品质安全,为后期小麦赤霉病防治、“一喷三防”作业等实施打好基础,确保顺利取得小麦丰收。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王志锋说:“当前正值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行动早、准备足,有效动员广大群众,多措并举送技术、送服务、送保障,确保能早尽早、浇足浇透,打牢夏粮丰收基础。”该局农技专家将持续跟进麦田苗情、墒情,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在抗旱浇麦、春季田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动落实小麦生产关键技术措施,做到早管、细管、精管,确保失墒一块、浇透一块、管好一块,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4月16日12时,永城市各镇(街道)累计抗旱浇麦36万亩,已完成失墒总面积的80%。(来源:永城市委宣传部 作者:张朋)

文章关键词:
永城市
分享:
国搜推广

联系邮箱 : hezuo@chinaso.com

联系电话 :15981920699

联系地址 :郑州市金水区正光街行署国际C座8楼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