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河南省永城市李寨镇曾楼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种植大户曾言华正在他流转的40亩大棚莴笋地里忙得不可开交,看着即将上市的鲜嫩莴笋,他信心满满:“我们采用‘莴笋+西瓜’轮作模式,一年两季莴笋一季西瓜,这40亩地年收入能有六七十万元。”
曾言华的致富故事始于2019年。在外从事农贸行业的他看准莴笋种植前景,返乡创业。从最初的10亩发展到如今的40亩,他还带动20余户村民发展莴笋种植270亩。通过“8月种头茬莴笋、11月种二茬莴笋、次年4月种晚春西瓜”的轮作模式,村民们的土地变成了“钱袋子”。
在曾楼村,像曾言华这样的“田秀才”不在少数。村民燕永锋创新采用葡萄、草莓轮作套种模式,在20余亩大棚内实现“人田双不闲”,每亩收益超2万元。“葡萄9月收完种草莓,次年4月底草莓收完又到葡萄管护期,土地利用率提高了近40%。”燕永锋说。
特色种植不仅富了村民,还带动了就业。在曾言华的莴笋园里,村民张春兰一边采收一边说:“我把地流转出去每年有租金,在这里打工每天还能挣七八十元,一年能干200多天,挣钱顾家两不误。”据统计,曾楼村大棚产业已为周边村民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
“过去靠扩大面积增产,现在靠技术增收。”曾楼村党支部书记曾召文介绍,村里定期邀请农技专家指导,推动标准化种植。如今曾楼莴笋已形成品牌效应,成熟时节各地客商争相采购,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全国。
李寨镇镇长李蒙表示,该镇将重点扶持曾楼莴笋等特色产业,推动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以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菜篮子”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来源:永城市委宣传部 作者:张朋 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