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城市老城区,一条名为“相让胡同”的巷子,承载着一段流传数百年的佳话。明代嘉靖年间,相邻的练、汪两家因宅基地产生纠纷。彼时,在京为官的练家都堂修书劝解:“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家人阅信愧悟,主动退让;汪家深受感动,亦退让一墙,遂成此巷。这份“礼让和睦”的智慧,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永城检察工作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4年,永城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在调研基层社会治理时,深受“相让胡同”故事启发。党组书记、检察长杨亚东指出:“检察工作不能就案办案,需主动延伸触角,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该院决定成立特色品牌工作室,取其精髓,命名为“相让工作室”,秉持“德法相济、以和为贵”的理念,探索检察环节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
“相让工作室”下设1个综合协调办公室,统筹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3个专项调解组,实现专业领域精准覆盖。“相让工作室”由经验丰富的检察官牵头,整合业务骨干、心理咨询师、律师、人民监督员等力量,集案件审查、调解疏导、司法救助、普法宣传于一体,成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平台。其聚焦三大职能:轻微刑事案件诉前调解,促进社会关系修复;民事申诉案件和解,减轻当事人诉累;下沉乡村社区,预防化解源头矛盾。
一拳之后的谅解之路
2025年夏,一起轻伤害案件移送至“相让工作室”。嫌疑人小李与好友小张因酒后误会争执,致小张鼻骨骨折。若简单起诉,可能结下宿怨。检察官深入调查矛盾根源,邀请心理咨询师介入,经过六次耐心疏导,解开双方心结。在温馨的调解室里,小李诚恳道歉并赔偿,小张出具谅解书。检察院依法对小李作出不起诉决定,二人重归于好。
行政争议的实质化解
村民戚某因私建铁皮棚被相关部门强制拆除,就赔偿问题多次协商、信访未果。“相让工作室”介入后,工作人员联合律师、人民调解员,为双方普法说理讲情,最终促成行政机关给予戚某2万元合理赔偿,实质性化解了行政争议,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田间地头的和谐共处
“相让工作室”创新开展“带案下乡”,在顺和镇李大庄村设驻村工作站。面对两户村民多年的宅基地边界纠纷,检察官走访老人、查阅老地图,组织“田间法庭”调解。以“相让胡同”传统劝导双方,最终促成协议:维持现有界线,共用通道,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悄然化解。
自成立以来,“相让工作室”成效显著:共促成轻微刑事案件和解21件,成功率达91.3%;成功化解行政、民事纠纷5件;通过下乡驻村,现场解决矛盾9件;提前预防可能升级的纠纷6起,当事人满意度达到了100%。它不仅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更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一是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增强司法人文关怀;二是推动检察职能与社会治理深度结合,主动延伸服务;三是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化解合力。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酇城镇丁桥村党支部书记丁凤杰评价:“‘相让工作室’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永城实践,展现了传统智慧在现代治理中的强大生命力,为检察工作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相让胡同”到“相让工作室”,从古代家书到现代调解,变的是时代背景与方式,不变的是对和谐关系的追求。当“检察蓝”邂逅“相让”古训,便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充满文化自信的“永城方案”。(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燕 陈炫羽 通讯员 杨哲洋 胡仲宇)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