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永城,田野间仍透着丰收暖意——正值白萝卜集中采收、胡萝卜接茬种植的关键期。11月18日,蒋口镇王庄村连片农田里,一垄垄翠绿白萝卜植株绵延数里,为大地披上厚实“绿衣”,勾勒出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
智能装备助力高效采收
田垄间,民乐种植专业合作社100多名工人娴熟地跟随拖斗机松土的节奏采收白萝卜,砍下缨子、快速装袋、装车运走,采收现场繁忙有序。“今年雨水足、管理到位,萝卜个头匀称,每亩产量稳定在1万斤,装车价每斤0.7元,收益很不错。”合作社社员刘昌印一边装车一边算收益账。
这名在新疆经商多年的“新农人”,今年因家乡合作社发展势头好返乡,流转73亩地加入民乐合作社。刘昌印说,合作社推行“全流程代管+标准化种植”,从播种到采收由专业团队负责,自己无需天天守田,收益却比单一种植高近三成,这一切都源于河南首家萝卜智慧农场的落地。
不远处,已采收地块上的北斗基站旁,农机手李师傅轻触平板,加装北斗导航的激光平地机即刻启动(如上图)。“北斗导航让平地精度控制在3厘米内,效率是人工的5倍,还能为胡萝卜种植省水。”李师傅介绍。
合作社加工车间同样繁忙,2条智能清洗线全速运转:新鲜萝卜经输送带进入设备,先高压去泥,再“三洗三淘”,最后抛光,瞬间变得“溜光水滑”。工人按大小、品相分类装袋,随后送冷库预冷保鲜,准备发往各地市场。
院市共建破解种植难题
这场农业变革的关键节点,在11月15日——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共建县”专项(永城市)蔬菜智慧生产技术暨萝卜智慧农场观摩交流会举行。会上,农业农村部黄淮海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向民乐合作社授予“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牌匾并揭牌,标志着2025年河南省首个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落户,全省首家萝卜智慧农场正式运营。
省农科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打造该示范载体,研究所联合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永城市农业农村局,历时半年多落地10项蔬菜智慧生产技术体系,实现智能装备与高效栽培技术深度融合。
“以往种萝卜全凭经验、感觉,产量和品质一直不稳定。现在有了这套农业智慧系统,手机上就能实时查看田间数据,不少管护环节都能自动完成。”地头,民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雷指着田间忙碌的智能装备,分享着科技种植带来的实惠。
全链模式带动乡村振兴
智慧农场不仅改变种植方式,更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冯雷介绍,农场创新“早春胡萝卜+夏玉米+秋白萝卜”一年三收模式,打破传统“一年两熟”限制,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同时打造“优良品种+机械化种植+初加工+保鲜仓储+多元销售”全链条体系,与多家商超、电商签订直供协议,让萝卜从田间直达市场。
“我们种出来的萝卜个头匀、口感甜,每斤比普通萝卜贵0.1元仍抢手。”冯雷说,农场已带动周边70余户农户参与粮菜复合种植,总面积近万亩,形成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
借助智慧农业装备,农场种植效率显著提升:北斗激光平地机、无人驾驶起垄机等替代人工,种植效率提高40%以上,化肥农药用量减25%,亩均节水30%,实现“减损增效、绿色生态”。
“萝卜智慧农场是智慧农业与特色产业融合的成功尝试。”省农科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猛表示,团队正总结永城经验,计划将技术体系推广到全省其他蔬菜产区,助力更多农户“数字种菜”。
据悉,自2012年省农科院与永城市开展院市共建以来,已在小麦、大豆、玉米、白菜、萝卜等作物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如今,永城市粮食总产连续多年稳定在36亿斤以上,蔬菜复种面积49万亩、年产量98万吨,在抓牢“粮袋子”、守好“菜篮子”的同时,以科技与产业融合,奏响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动人乐章。(记者 袁国豪 通讯员 张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