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秋老虎”发威,高温天气持续。8月24日,在淮滨县固城乡小吴岗村的百亩高标准农田里,数十架植保无人机穿梭在绿油油的稻田上空,白色的喷雾如细雨般均匀洒落。
“以前人工打药,一天顶多管几亩地,现在无人机一会儿就能干完几十亩,既省时又省力。”种粮大户张明勤一边擦汗,一边感慨。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里实现了小田变大田,规模化种植让机械化作业得以全面铺开,无人机植保不仅使效率提升数倍,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量,让病虫害防治更精准。
在芦集乡张楼村的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科技的力量同样令人惊叹。田间观测站的传感设备实时传输着土壤、气候、虫害等数据,农事智慧服务中心内,农技人员张洋紧盯物联网管理系统,随时调整灌溉、施肥方案。“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坐在屋里就能掌握田间动态。”张洋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作为率先开展农田新基建的乡镇,芦集乡打造的8.1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天地空”监测全覆盖:地面有土壤墒情传感器,空中有无人机巡检,后台有大数据分析。这种“科技范儿”十足的管理模式,深受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欢迎。
面对持续高温旱情,淮滨县迅速启动“县委统筹、专班推进、乡镇落实”三级抗旱机制,一场“稻苗保卫战”在全县打响。全县18座中小型水库开闸放水,50米至100米深的机井24小时不间断作业,抗旱队伍轮班值守,确保“水源到田头、滴水润苗根”。农技专家分片包干,指导农户采用“浅水勤灌+叶面喷肥”组合技术,增强稻苗抗逆性,受旱作物长势已逐步恢复。
在王店乡的淮河岸边,3台大型抽水泵昼夜轰鸣,清凉的河水顺着临时铺设的输水带涌入千亩稻田;在马集镇郭集村的硬化沟渠内,清澈的渠水顺着沟渠滋润着干涸的稻田,种植大户王亚看着重新舒展的稻苗露出笑容:“咱这高标准农田渠井都配套,两天一夜就把200亩稻田浇透了!”台头乡何庄村的张锋则轻刷智能卡,喷灌系统便自动运转,“从种到管,种地变得越来越方便。”
“秋管越精,丰收越稳。”淮滨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振旭说。如今,淮滨县正以更精细的服务、更智能的手段深耕秋管,全方位筑牢秋粮丰收根基,向着秋粮丰收稳步迈进。(贾晗)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