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北方集约化农区氮素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与调控机制”项目2025年度现场观摩会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举行。
来自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河南省科技厅、商水县和河南农业大学的有关领导,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高校的70余名专家齐聚一堂,观摩项目实施的阶段性成效,并为氮素面源污染治理“把脉问诊”。
据了解,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通常来源于肥料、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然而,氮素过多会造成土壤板结、退化及地下水体污染,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氮素挥发产生的气体还会造成空气污染。
“黄淮海平原是农业生产核心功能区,长期高度集约化生产,造成黄淮海北部集约化农区生态功能减弱,面源污染形势严峻。”该项目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介晓磊介绍,该项目于2021年启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农业大学等十余家单位协同攻关。
项目自启动以来,在氮素面源污染发生机理、监测预警、调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发了一系列用于作物生产的氮素高效管理的技术和产品,构建了面源污染的防控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减少了氮素流失和面源污染发生。
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里,一块块指示牌竖立在田间,多项试验正在同步进行。“水肥一体化可以让水氮利用效率提高21%—32%,分别减少土壤碳、氨排放24%—28%、26%—3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李平研究员介绍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
“产品能够减少氨挥发40%以上,减少硝态氮40%。”在观摩会现场,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总农艺师岳艳军介绍,他们团队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开发出两个产品,能够增产10%以上,基本完成项目组制定的任务。“我们已经推广了3万吨,推广面积近80万亩。”
现场还有碳基生物有机肥料研发和示范、小麦优化减氮示范等,多项“高科技”、多个环节紧密配合,为降低氮素污染提供了“最优解”。
目前,该项目共建立面源污染野外观测点40多个,开展面源污染防控单项试验80多个,已初步构建了一个北方农区面源污染的联网观测体系,研发了具有面源污染主控效果的新型肥料产品5个、新型主控技术4套,形成了综合面源污染防控综合模式7套,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农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