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泛区农场迎来一场特殊的“文化会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中枢与周口市副市长张建党带队调研,为这片承载着黄河治理记忆的红色土地“量体裁衣”,探索红色基因活化利用的破题之道。当专家驻足黄泛区农场场史馆里斑驳的青砖墙前,一场关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就此展开。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活教材”
穿过麦浪翻涌的田野,调研组走进黄泛区农场场史馆。泛黄的治黄图纸、锈迹斑斑的灌溉工具、记录知青劳作的老照片,串联起治水兴农的峥嵘岁月。这些实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会讲故事的“老师”。黄泛区文化既是黄河文化的“活化石”,又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载体。
在黄泛区农场场史馆内,讲解员的讲述令人动容。1950年,学员们白天在田间地头指导排涝,夜晚在油灯下学习政策理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见证。
在黄泛区农场场史馆内,一张1951年的航拍图记录着当年的苍凉:漫天黄沙吞噬村庄,流动的沙丘吞噬良田。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名干部职工用独轮车运土、肩挑手扛筑堤,硬是在“黄龙”肆虐之地建起万亩良田。
治黄史浓缩于场史馆的每一件展品:锈迹斑斑的水车曾是抗旱主力,刻着俄文字母的苏式拖拉机见证了农机械化起步,泛黄的报纸记录着“人定胜天”的壮举。时光荏苒,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耕耘,数代农垦人始终秉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黄泛区精神,将昔日的荒凉沙滩打造成为花果飘香、林茂粮丰、宜游宜居宜业的“中原明珠”。
让红色课堂“活”起来
在黄泛区农场场部,红色印记与农耕文明深度交融。从泛黄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第一代黄泛区农场人意志坚定:“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泛区农场场史馆院内停放着当时较为先进的农机,虽历经风雨,但依然能展现当年机械化农场的面貌。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黄泛区农场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多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中原明珠”。现在,农场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工作,建成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每年的“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预示着又是一年好收成。
当红色记忆与时代脉搏共振,黄泛区农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还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记者 张猛 孙靖 通讯员 李军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