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丝线来回穿梭,“巧手织就”远销海外;一缕缕发丝精细分拣,“改头换面”价值不菲;一枚枚变蛋裹泥凝香,“华丽转身”成为承载乡愁的风味美食……如今,在商水县练集镇,特色产业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块金字招牌。
一绳一结总关情 渔网织出致富路
在练集镇,传统渔网产业焕发新生机。过去,渔网编织是村民农闲时的营生;现在,村民通过提供网布、网框等加工材料,摇身一变成为送货上门的小老板。从单一款式到多元定制、从传统手工到机械生产、从线下到线上,渔网产业闯出了一条迭代升级之路。
位于中杨庄村的现代渔网产业园机器轰鸣,智能化织网设备飞速运转。河南汇乐生态渔网公司研发的渔网网布编织无线开片技术、高速经编机、压膜须生产设备、拉丝机生产设备4项技术位居我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先进行列。
“目前,全镇从事渔网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有237家,从业人员达2.5万人,年产值10亿元,产品远销海外,练集镇成为全国重要的渔网产品生产基地之一。”6月16日,练集镇镇长位永齐介绍。
青丝化作“金丝” 产业升级展新容
毛发产业在练集镇同样熠熠生辉。曾经,当地村民手摇拨浪鼓走乡串户收购头发;如今,毛发加工通过规模化集聚、标准化生产、电商平台销售,构建起集原料收购、清洗消毒、造型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一把长55厘米的头发重约8两,可以卖到950元。如果加工成6D、8D接发,价值又可以翻倍,是名副其实的‘金丝’。”瑞祥发制品公司负责人苑高峰说。
据了解,全镇规模以上毛发加工企业有35家,其中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5家,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近千户家庭靠在家门口加工毛发增收致富。“仅薛套村从事毛发加工的就有60多户,产品主要通过拼多多、淘宝、微商等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村党支部书记万东羊自豪地说。
昔日农家桌上味 今朝畅销千万家
位于闫桥村的汇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赶制一批2000件变蛋的加工订单。“现在正是变蛋销售的旺季,每天发送快递就要1000多单。”正在装车的工人杨建新乐呵呵地说,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五六个年头了,每天都能轻松挣到100多块钱。
练集镇的变蛋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近年来,该镇通过挖掘传统腌制技艺,打造标准化生产线,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创制出五香变蛋、双黄变蛋等特色品牌,让这项传统美食重新焕发出新活力。
据了解,全镇建有变蛋加工作坊81家,从业人员1300余人,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变蛋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练集镇将立足资源禀赋,锚定特色产业强镇目标,加快渔网产业园智能化改造,推动毛发产业向高端制品研发升级,创建变蛋非遗品牌,积极探索‘特色产业+直播基地+网红打卡’新业态,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练集镇党委书记刘风雷说。(河南日报农村版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刘飞)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