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练集镇村李村:“四驾马车”奏响村李村振兴曲

2025-10-29 14:17 | 河南日报农村版
分享到:

核心提示:10月的商水县练集镇村李村,微风里带着泥土新翻的气息。10月26日一大早,村南田头,54岁的驻村第一书记郭树敏蹲下身,抓起一把潮润的泥土仔细捻了捻,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嗯,墒情正好。”他立刻起身,一边拍掉手上的泥土,一边掏出手机联系村民:“地晾晒差不多了,抓紧犁地播种!”

10月的商水县练集镇村李村,微风里带着泥土新翻的气息。10月26日一大早,村南田头,54岁的驻村第一书记郭树敏蹲下身,抓起一把潮润的泥土仔细捻了捻,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嗯,墒情正好。”他立刻起身,一边拍掉手上的泥土,一边掏出手机联系村民:“地晾晒差不多了,抓紧犁地播种!”

这条及时的指令,沿着移动网络迅速抵达。2017年11月,作为周口移动公司派出的干部,郭树敏来到村李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这个下辖3个自然村、拥有561户2253口人的村庄,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村里的环境和产业搞上去,让村民天天有活干、有钱赚,日子越过越红火。”

用一个月时间,郭树敏走遍了全村每家每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村李村制定了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村民增收。

道路修整、废旧坑塘改造、路灯安装、环境整治……一场改变村容村貌的行动全面展开。“以前村里到处都是垃圾,风一刮垃圾乱飞。”走在如今平坦洁净的水泥路上,80岁的村民李启昌眉宇间洋溢着笑容,“现在环境好了,看着心里都舒坦!”

行走在村李村,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渔网,如同铺开的一张张彩色画布。村民李卫东正熟练地整理渔网,笑得眉眼弯弯:“这个致富产业是郭书记给我们引进的。”

几年前,经过郭树敏多方考察,渔网编织产业被引入村里。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村渔网编织小微企业发展到10多家,带动500多名留守人员就业,村李村的渔网产业走上了“快速路”。

“织渔网操作简单,老少都能上手。”李卫东说,“一天能挣百儿八十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早上7点,雾还没散尽,电商户李雪东和妻子已在店铺里忙碌起来。“大家好,这是俺村加工的纯红薯粉条,没有任何添加……”站在直播架前,李雪东热情地介绍着。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样的场景还难以想象。“那时候网络信号弱,别说直播了,打电话都得跑到村外。”李雪东回忆道。

郭树敏驻村后,立即将网络信号问题向公司汇报。在上级移动公司的支持下,投资80多万元的基站在该村建设完成。“你看这网速嗖嗖的,直播再也没有卡顿现象了。”李雪东指着满格的信号自豪地说。

如今,村李村已发展起7家电商。在他们的努力下,红薯粉条、双黄鸭蛋、变蛋、渔网等特产走出村庄,销往全国各地。

村民腰包鼓了,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壮大起来。“以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每年增收超过15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学掰着手指算账。

有了村集体经济支撑,村“两委”开始精准投入民生改善:疏通沟渠,根治积水;逢年过节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红包;重阳节举办饺子宴……一笔笔资金的投入,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下一步,我准备再为村里引进2个产业项目:蔬菜冷冻和蔬菜烘干。”谈及未来规划,郭树敏目光坚定。随着村李村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他计划通过建设冷库和烘干加工设施,帮助村民在销售旺季延长蔬菜保鲜期,进行深加工,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陈军 乔连军 青俊)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文章关键词:
商水县
分享:
国搜推广

联系邮箱 : hezuo@chinaso.com

联系电话 :(+86 10)88055719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