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的豫东平原,晨雾在万亩桃林间缭绕,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的桃园里,硕大的冬桃挂满树枝。果农穿梭桃林间,采摘今年最后一批桃子。
历经四十余年发展,从零星种植到建成2.1万亩连片桃园,西华县用黄桥蜜桃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以裴庄村为核心的“万亩桃园”获评中国美丽田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河南省首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桃花源生态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黄桥蜜桃获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现在种桃都是‘智慧范儿’,手机上就能看土壤墒情,病虫害也能提前预警。”裴庄村种桃大户和合胜指着桃园里的监测设备介绍说。近年来,黄桥乡以“政府农技下乡+农民技术自研”双轮驱动,建立智慧农业监测系统,推广“桃园四季修剪技术”“V形支架种植法”等新技术。
“乡政府经常请专家来培训,从剪枝到施肥都教得细致,现在咱也是种桃‘老把式’了。”种植户张建华笑着说,仅2025年,这样的技术培训就开展了12次。
依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的合作,西华县为黄桥蜜桃构建起“试种筛选—留种—推广”的链条式品种优化机制,引进投产优质蜜桃品种102个,形成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格局。不同品种的夏桃、秋桃和冬桃次第成熟,将黄桥蜜桃的采收期从6月一直延长到11月。
“现在我们黄桥蜜桃的高端品种亩效益可达2万元,普通品种亩效益也从4000元增至8000元。”裴庄村党支部书记尹幸福说。
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让农民受益。黄桥乡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5300亩,发放补贴400余万元,免费发放桃苗31万余株,完成土壤改良1万亩。
目前,全乡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3个、家庭农场65个,带动3600多户农户种植桃树2.1万余亩。返乡青年和少朋成立的西华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这一模式带动上百名青年返乡就业,让参与的农户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产业链的延伸让蜜桃价值倍增。加工环节,黄桥乡已与多地企业合作开发桃木制品、桃酵素等产品,推动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多元增值”转变。销售端,裴庄村综合便民服务站打造的电商平台年订单超10万份,交易额达3800万元;与胖东来等商超合作的“未熟先售”模式,让桃农收益提高35%以上。
作为革命老区,西华曾以红色精神铸就历史,如今以黄桥蜜桃书写未来。西华县紧扣“交通+文旅”融合发展主线,累计投入5.4亿元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工程,新改建道路270公里,构建起“外联内畅、干支相连”的立体路网体系。通过创新“县乡村三级物流+客货邮融合”式,建成全省首个5A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形成“半小时物流服务圈”。目前,县域内特色产业园区、3A级以上景区公路通达率均达100%,“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县等殊荣接踵而至。
“每年桃花节,游客能赏非遗、品美食,还能参加马拉松、相亲会,桃园里可热闹了。”尹幸福介绍说。
迄今为止,黄桥乡已连续21年举办桃花赏游消费季活动,形成了种桃、卖桃到赏花、观景,再到喝桃花酒、住桃家院、赏桃艺品等多元文旅体验,每年吸引百万游客,年经营性收入达2.6亿元。(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生平 李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