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小麦播种关键期。前期持续强降雨导致土壤墒情饱和,小麦适期播种面临新挑战。为破解难题、保障播种进度,连日来,商水县迅速启动农技服务应急响应,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推出“四补一促”精准技术方案,为晚播小麦稳产丰收保驾护航。
“晚播并不意味着减产,关键要抓住‘土壤墒情’这个核心。”商水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林业在田间向农户详细讲解技术要点:要做好品种选择补时差,优先选用早熟高产稳产品种,腾茬晚的地块改用弱春性品种,弥补生育期缩短的问题;要科学施肥补养分,增加磷肥施用量,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提升成穗率;要调整播量补密度,按照“每晚播2—3天,亩播量增加1斤”的标准动态调整,同时将亩播量控制在40斤以内,避免因群体过大引发倒伏;要提升质量补效益,严禁在土壤过湿时进行秸秆粉碎、耕翻整地等作业,采用宽幅播种技术提高均匀度,并将播深严格控制在3—4厘米,并全面落实种子包衣或拌种措施,预防苗期病虫害。
在张庄镇的田间,村民周群元感慨:“以前种地全凭老经验,遇到这种特殊天气就不知所措。现在专家给出的办法既科学又实用,选对品种、控好播量、施准肥料,心里踏实多了!”
据统计,该县农业农村局已组建5个农技指导专班,120名技术员分片包联全县23个乡镇(街道),累计开展田间指导1200余次,发放《晚播小麦管理技术要点》手册10万份。目前,全县晚播小麦播种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11月上旬可全面完成。
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构建“墒情监测—技术指导—问题解决”闭环管理机制,一方面动态跟踪土壤墒情变化,精准推送播后查苗补苗、冬前镇压等关键管理措施;另一方面系统总结此次抗湿晚播经验,将成功做法提炼为标准化实用技术,纳入农技推广长效体系。“我们要把‘应急响应’转化为‘长效保障’,从根本上提升农户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为明年粮食丰收筑牢根基。”
此次农技服务行动通过“专家+技术员+农户”的联动模式,不仅解决了当前播种难题,也探索出一条科学应对极端天气、保障粮食安全的新路径。随着技术方案的全面落地,商水县晚播小麦有望实现“晚播不减产、稳产保丰收”的目标,为全年粮食生产安全交出满意答卷。(记者 马治卫 通讯员 高玉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