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平县于庄:文明之花处处开

2025-06-24 12:50 | 天中晚报
分享到:

核心提示:​在刚刚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西平县,有一个名叫于庄的村落。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繁华,却有着比金子更珍贵的人间温情;这里不见喧嚣,却流淌着最动人的乡情故事。2000多名村民用最朴实的行动,在这片土地上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在刚刚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西平县,有一个名叫于庄的村落。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繁华,却有着比金子更珍贵的人间温情;这里不见喧嚣,却流淌着最动人的乡情故事。2000多名村民用最朴实的行动,在这片土地上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师者仁心:一座凉亭的永恒

87岁的于庄村于忠显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捧出了孩子们给他积攒的“老屋钱”:这钱,给村里建个凉亭吧。面对子女的劝阻,这位执教数十载的老教师目光如炬:我的丧事从简,这亭子就是我的长生碑!如今,这座爱心亭的檐角飞扬,仿佛老人永不褪色的教育情怀。晨曦中,老人在亭下追忆往昔;暮色里,孩童在亭前嬉戏玩闹。这座亭子,已然成为村庄最温暖的精神坐标。

孝心无价:一位儿媳的坚守

好儿媳杨莲美的故事,让整个村庄为之动容。每天清晨,她都会为婆婆梳洗更衣;每个午后,她都要去寻访婆婆的老姐妹。“娘想你们了,到家坐坐吧!”最令人敬佩的是,当婆婆病痛缠身时,她毫不犹豫地戴上手套,用最温柔的方式化解老人的痛苦。公公在世时,大小便都是她伺候……邻居常说:“这样的儿媳,比亲闺女还亲!”这份孝心,如同村口那棵老槐树,年复一年地荫庇着这个家。

桑梓情深:游子们的反哺

在于庄村,每个走出去的孩子都记得回家的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原院长焦占营,为家乡捐款20万元,用于修建村史馆;于发亮带着电焊机回来了,为村里的小游园添砖加瓦;爱心协会会长于世伟四处奔走,协调各方资源,用化缘来的20多万元,让于庄村比其他村提前几年走上了柏油路。“每次回来,后备箱都塞满了乡亲们的心意。”于世伟说这话时,眼里闪着泪光。最动人的是那些清晨,不知谁悄悄挂在门把上的菜馍,还带着灶火的余温。这些细微的温暖,编织成了游子们永远的乡愁。

全民共建:最朴实的奉献

修建村史馆和小游园时,全村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爱心协会副会长郑文领,义务承包了长廊建设,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后来英年早逝,成了村民心头永远的疼;残疾的村民也来帮忙搬砖砌瓦。退休电工于会远更是把小游园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天除草浇花、检修电路。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汇聚成了改变村庄面貌的磅礴力量。

崇文尚德:薪火相传的文明

在这个2000多人的村庄里,走出了40多位高学历人才。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于镇静,就是这片沃土上结出的硕果。村支书焦克勤自豪地说:“我们村的精神财富,比物质更丰盈。”这种财富,藏在每户人家门楣上“耕读传家”的匾额里,写在每个孩子认真读书的身影中,更刻在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里。这,正是西平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生动注脚。

暮色渐浓,爱心亭的剪影映在晚霞中,小游园里传来孩童的欢笑声,炊烟在青瓦白墙间袅袅升起。欢快的秧歌扭起来,清脆的锣鼓敲起来,河南的豫剧唱起来……于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村庄的温度,不在于它有多富裕,而在于这里的人们心里装着多少爱与善意。在这片土地上,文明之花永远绽放,精神之树常青不老。(全媒体记者 许静 见习记者 陈培)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文章关键词:
西平县
分享:
国搜推广

联系邮箱 : hezuo@chinaso.com

联系电话 :15981920699

联系地址 :郑州市金水区正光街行署国际C座8楼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