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泌阳县鲜菇坊食用菌科技产业园的“5G+智慧工厂”车间里,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智能系统精准调控生长环境,年产7万吨金针菇通过精深加工远销海外;在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内,校企联合研发的绕线机器人高效运转,多家企业凭借457项国家专利领跑细分领域——如今的泌阳,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科技成果正以“加速度”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泌阳曾面临产业附加值低、科技转化不畅等难题。近年来,该县锚定“科技兴县”战略,构建“政府搭台、校企协同、企业主体”的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在政策层面,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对接河南省科技创新新政,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创新平台给予真金白银支持,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5家,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梯次培育格局。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成果转化的关键纽带。泌阳先后与郑州轻工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建成4所校企研发中心、中国食用菌院士工作站等高能级平台,探索“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市场打分”的协同创新机制。郑州轻工业大学与二木智能、恒都食品等企业联合攻关,在绕线机器人、牛肉制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食用菌院士”李玉团队研发的“三菌连种”“三物融合”技术落地生根,年处理农业废弃物超5万吨,让秸秆、牛粪变废为宝,带动千余农户户均年收入20多万元。
传统产业借科技“蝶变”,新兴产业乘创新“崛起”。在农业领域,全国首家食用菌“5G+智慧工厂”投入使用,爱尔兰式自动化温控大棚实现菌菇全年工厂化生产,泌阳花菇品牌价值超21亿元,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在工业领域,电子信息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突起”,全县入驻开发区电子信息企业64家,规模以上企业达26家,形成LED芯片、半导体制冷芯片等完整产业链,成为河南省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2024年,泌阳县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92%,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4%,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升。
如今的泌阳,科技创新多点开花。夏南牛产业借助专项研究院技术支撑,实现品种改良与精深加工升级;绿色建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布局,半导体温控、光伏硅片等项目稳步推进;“食用菌+文旅”融合新业态蓬勃发展,花菇博物馆等沉浸式场景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泌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到“十五五”末,泌阳将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培育更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让更多实验室里的“创新种子”在生产线结出“产业硕果”。(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黄华 通讯员张成亮 方祥)